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子思子

子思子

一卷。南宋汪晫(详见《曾子》)编辑。此书成于庆元、嘉泰(1195-1204)间。汪晫孙汪梦斗于咸淳十年(1274),将此书和《曾子》献于朝廷,赠官通直郎。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战国初鲁国人,相传受业于曾子。子思学术思想的核心是“诚”,认为人通过修养达到至诚,便可以与天地相通。《汉书·艺文志》记有《子思》二十三篇,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记有《子思子》七卷。据此可知,原书宋代尚存。汪晫未及见原本,故别辑此书。翟思忠在书前《序》中称,孔子之道,曾子得之,而为《大学》;子思承曾子之学,而为《中庸》。但子思言行散于传记诸书之中,未能整理刊行于世。汪晫笃志师古,故荟萃群书为其编辑。全书共九篇:内篇有《天命》、《鸢鱼》、《诚明》,外篇中有《无忧》、《胡母豹》、《丧服》、《鲁缪公》、《任贤》、《过齐》。书中对子思的学术思想有较全面反映。子思认为,“诚”是世界的根本,诚者物之始终,不诚则无物。人达到“至诚”,则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便能与天地相通。“诚”和“明”的关系是,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明则庆,他主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谓教,把天命和人道结合在一起。并进而把中庸思想发展为世界观,认为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为天下的大本,和为天下的达道。他提倡重民思想,认为君主有惠民之心,不如废除一切非法之事,应把不居住的房子赐给穷人,把赏给妻妾的钱用来救济贫困。他强调君臣一体,君为本,臣为枝叶。本美则叶茂,本枯则叶凋。此书采摭虽较完备,但往往割裂经文,别立名目。《孔丛子》一书,朱熹等名儒反复考证为伪作,但汪晫在书中多有采用,并窜改原文。如《孔丛子》中“子上难所习,请于子思”句,注曰:“难者,诸子百家。”故下文子思答曰:“难说不存焉。”汪晫引用时,改为“子上请所习于子思”,则与子思答义不相连贯。又如《孔丛子》中“仲尼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谓圣,推数究理不一疑”句。此书引用时,于“圣”字下多一“区”字,于“疑”字上多一“物”字。再如《孔丛子》中“伋于进瞻,亟闻夫子之教”句。此书引用时,把“进瞻”改为“进善”。故后儒对汪晫失于鉴别,割裂经文,多有微辞。但《子思子》原本久佚,故此书仍不失为研究子思的重要文献。有明刊本,《四库全书》本及《曾思二子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直隶易州志

    十八卷,首一卷。清杨芊纂修,张登高续纂修。杨芊,曾任易州知州。张登高,字见远,江西鄱阳人。乾隆六年(1741),杨芊任易州知州,四处搜寻史料,成志稿一部。乾隆九年(1744)张登高任易州知州后,继续纂

  • 廓轩竹枝词

    一卷。清志锐(约1895前后在世)撰。志锐字公颖,号伯愚,满洲正红旗人,他搭拉氏,生卒年不详。光绪六年(1880)进士,由编修历官伊犁将军。甲午中日事起,上疏陈坚守策略万言,以侍郎奉命赴热河练兵,未逾

  • 订正史记真本凡例

    一卷。宋洪遵撰。洪遵字景平,鄱阳(今属江西)人。官至南知枢密院事。《宋史》有传。《订正史记真本凡例》一书编载曹溶《学海类编》中。书前有自序,称“手录司马迁《史记》一帙,”但对杨恽、褚少孙等人所补的十篇

  • 学古斋四体书刻

    四卷。清钱泳(生平见《朴园藏帖》)自书刻石。按其自作题跋所说,今世所谓四体书,是篆隶真草,篆有周秦之异,隶有汉魏之别,真分南北,草盛二王,其间授受渊源,各相沿习。惟有金石遗文可以证之。因仿书一二,以课

  • 黄帝八十一难经

    见《难经本义》。

  • 汉律辑证

    六卷。清杜贵墀撰。杜贵墀,湖南巴陵县人。曾任湖南书院主讲。是书为撰者对《汉律》所作辑证一百多条,卷一自夷三族要斩诸刑至赦,卷二自算赋至皮帑,卷三自主守盗受赇至诬告诋欺,卷四自试学童为史至内臣外交,卷五

  • 沧洲集

    十卷。《续集》二卷。明张泰(1436-1480)撰。张泰,字亨父,号沧洲,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官至翰林院修撰。是明成化间著名诗人。泰为人恬淡,独喜赋

  • 何翰林集

    二十二卷。明何良俊(1505-1573)撰。何良俊,字之朗,号柘湖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大笃学,曾二十年不出楼,学识渊博,嘉靖三十二年(1553),以岁贡生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著有《四友斋丛说》

  • 周颂口义

    三卷。清庄述祖(详见《毛诗考证》)撰。庄氏治经重在大义,述祖承其家学,卷中所称闻之世父,即谓庄存与也。开篇论“清庙”之诗曰:“《清庙》之诗所以立人道之极,故欲使在位者遍闻之,明乎清庙之诗,然后知文王之

  • 大观堂文集

    三卷。余缙撰。余缙,清代诸暨(今浙江诸暨县)人。字仲绅,号浣公。顺治壬辰(1652)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有《大观堂文集》。是集即其官御史时所上诸疏,共四十三篇,另附外官告病诸疏,是其未上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