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子章句

屈子章句

七卷。清刘梦鹏(详见《春秋义解》)撰。该书又称《屈子楚辞章句》,《四库存目》称《楚辞章句》,误。卷首有谢锡位乾隆五十四年(1789)序,作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序,另附《屈子纪略》一篇。正文七卷,卷一《离骚》,卷二《九歌》(刘氏删去《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之名,称《湘君前后篇》、《司命前后篇》,并将《东君》移至《东皇太一》之后),卷三《卜居》,卷四《天问》,卷五《招魂》,卷六《哀郢》九章(主要为今《九章》篇章,但删《怀沙》,补《远游》,并删各篇标题,以为都是哀郢之词、故称《哀郢》九章,以第一章、第二章……标识),卷七《怀沙》,包括《渔父》、《怀沙》,标题《怀沙》,删去渔父歌,增入《史记·屈原列传》“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曰”九字。以为《大招》与《离骚》诸篇不相类,不是屈原作品,弃而不录。此书可取之处是: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研究方法。在自序中说:“不逆其志,其人不可得而知也。不论其世,其志不可得而逆也。”卷首附《屈子纪略》,意在说明屈原的生平行迹,并依据写作背景,将屈原诗作系以刘氏推定的具体年代,使读者对屈原思想、作品内容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刘氏考定的屈原生平、行迹与诸家之说多有不同,只能姑备一说。二、对每篇诗作的分析,注重整体把握。每篇均有总论,再分段注解,对章旨节义都有归纳,各篇脉络清晰,便于读者对每篇诗作的总体深入理解。三、具体注文,多有可取。如注《天问》“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刘氏引《竹书纪年》、《山海经》、《左传》指出,“该”为殷先祖王亥,“有扈”是“有易”之误,为传说中古国名。王亥败于有易,有易人因辱他,令其放牧牛羊。此解颇准确。王国维依据出土的甲骨文辞,进一步论证其说的正确。将《离骚》乱辞中“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解为并非自尽,而是表示以身殉国之意,也较通达。此书不足之处是:随意变易屈原作品篇次,合并篇章,更改篇名,是强古人以就己意的作法,加上又未申明充足理由,实不足取。对《九歌》各篇主旨概括,未必符合原旨,如称《湘君》是告语同志待时后图,《河伯》是伤寂寥等。又以赋、比、兴点评《九歌》各篇,也难以概括其艺术特点。在校文字异同上,参考多种底本,比较详细,但不注某字出某书,显得依据无力,且欠严谨。版本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藜青堂刊本,姜亮夫藏。嘉庆五年(1800)藜青堂刊本。

猜你喜欢

  • 书肆说铃

    二卷。明叶秉敬(详见《字孪》条)撰。此书是随笔札记。原书分三卷,后经乌程人闵元衢为之重编,并为上、下二卷,分十一类,但仍将原来次序载于卷首,以存其本貌。内容多议论之语,但于考证却略显舛疏。如其谓三代皆

  • 南溪先生礼说

    二十卷。朝鲜朴世采(详见《三礼仪》)撰。此书是朴世采平日与友人及学生谈论礼制的言论,由其学生金真卿从朴世采遗集中辑出。书二十卷,其篇目、次序都按照朱熹《家礼》,其次参照金长生《疑礼问解》,若增添新目,

  • 初刻拍案惊奇

    四十卷。明凌濛初(1580-1644)编撰。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一号稚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鸟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明末文学家。少壮时于科场不得意,专以著书和刻书为业。五十五岁时,授上海县丞,署理

  • 国朝闺秀正始续集

    十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清恽珠、程孟梅编辑。恽珠,见《正始集》条。程孟梅,生卒年不详,画家、诗人,恽珠之长媳,完颜麟庆之妻。人赞其诗笔“温厚和平”。著《红薇阁诗草》。《正始续集》为恽珠病笃,

  • 夏侯子

    见《夏侯子新论》。

  • 论语庾氏释

    晋庾翼撰。清马国翰辑。翼字稚恭,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弟,官至大都督,镇武昌、襄阳。其人风仪美劭,才能丰赡。《隋书·经籍志》载梁有《论语释》一卷为翼所撰。今亡佚。皇侃疏仅引其释“子畏于匡”一节

  • 国宪家猷

    五十六卷。明王可大(生卒年不详)撰。王可大字元简,南京锦衣卫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台州府知府。本书分十四部,即宪典、象纬、机祥、舆图、事理、文史、医药、滑稽、方技、诡异、权术、雅适、遗事、大统。杂

  • 尹纳庵遗稿

    八卷。《附录》二卷。明尹昌隆(?-1417)撰。昌隆,字彦谦,江西泰和人,生年不详。明洪武三十年(1397)进士,授翰林编修,改监察御史。建文帝即位,昌隆上疏切谏,忤旨,谪福宁知县。永乐二年(1404

  • 邛州志

    四十六卷首一卷,清吴巩修,王来遴纂。吴巩,江苏阳湖人,曾任邛州知州。王来遴,湖北黄陂人,举人,曾任嘉定府乐山县知县。邛州志,明以前无闻,盖兵荒之余,散佚久矣。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州牧戚延裔始为州

  • 苏材小纂

    六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允明字希哲,因生枝指,自号枝生,又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诗人、书法家。弘治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南京)通判。未几谢病归。与唐寅、文征明、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