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御定通鉴纲目三编

御定通鉴纲目三编

四十卷。清乾隆时官修。亦称《通鉴纲目三编》。初,大学士张廷玉等奉敕采集时代事迹加以编纂。以续朱熹《通鉴纲目》和商辂《朱元通鉴纲目》(一名《通鉴纲目续编》)。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成书二十卷进呈,高宗亲为作序并参定,故书名冠以“御定”二字。该书仿《通鉴纲目》,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然廷玉等仅以笔削褒贬,求书法之严谨,则事迹诸多挂漏;又边外诸部,于人名、地名多沿袭旧文,未作考证,多有舛讹。于是,乾隆四十年赫舒德奉诏重修。于大书体例,皆遵《钦定通鉴辑览》;细注则详核史传,补遗纠谬,使端委秩然。而译语之诞妄者,亦皆遵《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一改正。重修本较张廷玉等初编之本精密,卷数亦倍成四十卷。其先撰者二十卷,有内府刊本和古香斋巾箱本,外间传刻亦二十卷本。其四十卷者,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江西局本。

猜你喜欢

  • 静宜吟稿诗

    一卷。清于修儒撰。于修儒,生卒不详,字子进,辽宁铁岭人。清代诗人。此书有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书前有李德霄所作序言,卷中有《读月鹿堂文集评》一篇,书后有作者自己所写跋语,此书共收诗一百二十八首。

  • 朱子分类文选

    九卷。清朱泽沄(生卒及事迹不详。)撰。朱泽法字湘陶,号止臬,江苏宝应人。朱泽沄终身不仕,讲道锡山,通书关中,皆阐明紫阳之学。年六十七,吟邵子诗别亲友,怡然而逝。有《朱子圣学考略》、《王学辨》、《止泉文

  • 密娱斋诗稿

    一卷。清邓汝功(?-1775后不久)撰。邓汝功字谦持,聊城(山东聊城)人,生年不详,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后不久。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登第后即病归,未及授官而卒。汝功工诗。本集是其友桂林府同知李

  • 谢程山集

    十八卷。清谢文洊(1615-1681)撰。谢文洊,字秋水,号约斋、程山先生,南丰(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清兵入关后,丢弃功名,入广昌香山,一心学禅佛,后又改治程朱理学,主张为学之要在于“畏天命”,宣

  • 御批在代通鉴辑览

    即《御批通鉴辑览》。

  • 大易疏义

    五卷。清朝王芝藻撰。王芝藻字淇瞻,溧水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其书论认为《洪范》九畴本于《洛书》,认为万物之生始于五行,所以五行居一。皇建有极为天地人物之主,所以皇极居中。天时人事之应尽于五福

  • 历体略

    三卷。明王英明(生卒年不详)撰。王英明字子晦,开州(今四川开县)人。万历举人,精研历算。上卷六篇:天体地形、三曜、五纬、辰次、刻漏极度、杂说;中卷三篇:极宫、象位、天汉;下卷七篇:天体地度、度里之差、

  • 俗砭

    一卷。清方象瑛(详见《艮堂十戒》)撰。此书杂记封建礼教,仁义道德。有清宣统至民国间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古今说部丛书》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本

  • 老子章义

    二卷。清姚鼐(详见《九经说》)撰。《老子》一书,传世已久,难断真伪,诸家著注本虽多,但却各执一端。姚鼐认为河上公注释的《老子》所分章数,甚是不妥。因而根据自己主观所想而作《老子章义》。此书篇章字数不定

  • 绵竹县志

    ①四十四卷,清沈瓌纂修。沈瓌,浙江归安人,曾任绵竹县知县。绵竹县志创修于康熙间邑令李如瓌、徐世法。后县令王谦言又重修补辑,曾为五卷,而分为八门。嘉庆中,蜀修通志,徵诸邑乘,沈瓌乃为续王志而成兹篇。《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