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府藏东坡金刚经
二卷。宋苏轼书,明万历元年(1573)临江府知府蒋凌汉、通判唐诏等重刻,后石残仅存一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翁方纲提学江西,按照松江徐氏石本补足后半。苏东坡之《金刚经》原迹书于宋元丰三年(1081)四月二十五日黄州,其前半部虽经明人重刻,但苏体笔意俱在,颇为可观,惟其后半笔法与翁氏自书如出一辙,与苏体相去甚远。有清临江府本。
二卷。宋苏轼书,明万历元年(1573)临江府知府蒋凌汉、通判唐诏等重刻,后石残仅存一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翁方纲提学江西,按照松江徐氏石本补足后半。苏东坡之《金刚经》原迹书于宋元丰三年(1081)四月二十五日黄州,其前半部虽经明人重刻,但苏体笔意俱在,颇为可观,惟其后半笔法与翁氏自书如出一辙,与苏体相去甚远。有清临江府本。
八卷,附补续。清代如纯(生卒年不详)撰,成书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黔南会灯录》一书,为灯录体中属于局部地方的灯录。此灯录仍从灯录旧例,只收上堂小参示众机缘拈颂法语等类,不载杂著空名。惟贵州之地
六卷。清刘辅庭(生卒年不详)撰。刘辅庭曾多年从事养蚕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广仁堂根据刘辅庭的经验编成《蚕桑实济》一书。《蚕桑实济》共六卷,卷一为树桑捷验,卷二为育蚕预备,卷三为育蚕切忌,卷四为育蚕
四卷。清李清(生卒年不详)辑。李清,生平不详。该法帖承明晋藩之“宝贤堂”命名,勒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共四卷。其中第一卷有朱文公和唐代褚遂良、宋代的黄庭坚;第二卷有元代赵孟頫,明代的唐寅、文
十卷。编辑者不详。本书所选为清朱彝尊、李良年、沈皡日、李符、沈岸登、龚翔麟之词。龚翔麟为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其他五人皆嘉兴(今属浙江)人,故称浙西六家。朱彝尊有《江湖载酒集》三卷;李良年有《秋锦山
二卷。清万树(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万树字红友,另一字花农,号山翁,江苏宜兴人,生卒年均不详。国子监生,康熙时曾在两广总督吴兴祚府中作幕宾,暇时制曲,脱稿即由府中伶人演唱,终以怀才不遇,郁郁而终。
一卷。清陈稻孙撰。陈稻孙,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陈伯雨之子。陈伯雨已撰《运渎桥道老》、《凤麓小志》、《城东志略》。其嗣陈贻绂踵成此志,合为四志,可称南京城市小志。此志得过庭之训为多,故言皆典实有法度
明沈泰纂集。沈泰,字林宗,别署福次居主人,杭县(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盛明杂剧》于崇祯二年(1629)辑成,所收大都是明代嘉靖以后的作家作品。入选作者多为江浙籍人,或为活动于江浙一带者。此编分
一卷,附录一卷。明潘府(生卒年不详)撰。潘府,字孔修,号南山,上虞(今属浙江)人。成化末进士,官至太常寺卿。晚年布衣蔬食,以发明经传为事。《明史·儒林传》有传。该书认为《孝经》都是孔子之语,不应强分经
清毕沅辑。毕氏认为名物典章数目极繁,《释名》不过释其所知者而已,不能完备;故于群书中之释名物,文句与《释名》相类,而未明言出自《释名》者,广加采辑,别为一卷。题曰《续释名》,附于《释名疏证补》之末。《
五卷。清旷敏本撰。敏本衡阳(今湖南衡阳县)人,以所居近衡山,而衡山古岣嵝山也,故自名岣嵝主。所著尚有《岣嵝杂著》、《岣嵝韵语》等,汇为《岣嵝丛书》。是书首载《论例》、《转例》,次依今韵部目分隶韵字,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