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唐书纠谬

新唐书纠谬

二十卷。宋吴缜撰。吴缜,生卒年不详,字廷珍,成都人。北宋英宗治平中进士,神宗时“从宦巴峡”,撰成该书。哲宗元祐中,知万州、蜀州。绍圣元年(1094),经侍读胡宗愈推荐,吴缜表进该书于朝。吴缜撰写该书,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吴缜初登第,上书欧阳修,愿预官属之末修《新唐书》,欧阳修以其“年少轻佻拒之”。新书成后,吴缜“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谬》一书。”(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另一种说法是,吴缜以其父师孟名显于时,却“不得预修”《新唐书》,“故为此”书以纠之。(《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以吴缜中进士年份而言,前一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因《新唐书》成书在前,为嘉靖祐五年(1060),而吴缜初登第在后,是治平中(1064-1067)。后一种说法,本身就难于断定是否事实。故前用“世传”二字带出。今之可据者,一为元祐四年(1089)八月吴缜所写自序,一为绍圣元年(1094)吴缜《进新唐书纠谬表》。据《自序》所言,该书为其“从宦巴峡”时所撰,元祐四年八月“解秩还朝”,归舟中将书稿整理成册,并于地当峡口的夷陵至喜亭写成序文。序称:前期旧史如唐及五代实录等,已修为新书颁于天下。《新唐书》自颁行迄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缜寻阅新书,间有未通,则必反复参究,或舛驳脱谬,则笔而记之。”岁时稍久,积目益众。归纳而论,其失有八:一曰责任不专,二曰课程不立,三曰初无义例,四曰终无审覆,五曰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六曰务因旧文而不推考,七曰刊修者不知刊修之要,八曰校勘不举校勘之职,而惟务苟容。接着,吴缜又分析了造成“八失”的原因:新书纪、志、表则欧阳公主之,传则宋公主之,所主既异而不务通知其事,故纪有失而传不知,传有误而纪不见。尝闻修唐书自建局至印行罢局,几二十年。修书官初无定员,皆兼莅他务,或领外官。其书既无期会,得以安衍,自肆苟度岁月,如是者将十五年而书犹未有绪。及朝廷讶其淹久,屡加督促,往往遣使就官取之。于是仓猝牵课,以书来之,是书之不能完整,又何足怪!吴缜的这一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历来正视不够,当引起注意。吴缜撰写该书,因“无他异书以考证,止以本史自相质正”。全书分二十门,各为一卷,其目类如下:一曰以无为有,二曰似虚而实,三曰书事失实,四曰自相违舛,五曰年月时世差互,六曰官爵姓名谬误,七曰世系乡里无法,八曰尊敬君亲不严,九曰纪志表传不符,十曰一事两见而异同不完,十一曰载述脱误,十二曰事状丛复,十三曰官削而反存,十四曰当书而反阙,十五曰义例不明,十六曰先后失序,十七曰编次未当,十八曰与夺不常,十九曰事有可疑,二十曰字书非是。所涉记事,凡四百六十条。《进书表》称,其书初名《新唐书正谬》,“寻以未尝刊正,止是纠摘谬误而已,遂改为《新唐书纠谬》。”吴缜另有《五代史纂误》,以纠《新五代史》之误。《新唐书纠谬》一书,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才由宇文时中刊行。元、明时期,罕有流传。清代,四库馆所采两淮所进本为南宋旧刊。钱大昕校、补遗、附录本,刊入“知不足斋丛书”。孙星华撰校勘记本,刊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卢文弨校补一卷,单行,刊入“抱经堂丛书”。

猜你喜欢

  • 诗观

    四十卷。清邓汉仪(约1685前后在世)撰。邓汉仪,字孝威,泰州(江苏扬州)人。少颖悟,日读数千言。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儒”科,因年老授内阁中书舍人。试归后,日以吟觞自适、或扁舟至郡,坐卧

  • 启秀事略

    一卷。清末颜札氏撰。按启秀,库拉雅氏,满洲正白旗人,道光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庇护义和团,伏诛。该书即其继妻颜札氏所记。现存光绪刊本。

  • 枣林杂俎

    明清之际谈迁(1593-1657)撰。谈迁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县枣林人。明天启元年(1621)撰著《国榷》,清顺治二年(1645)续订崇祯、弘光两朝史事。顺治十年北上居京,

  • 尚书经解雕玉

    不分卷。清黄辕撰。此书没有序例,书后附有答问六篇。此书以蔡传为主,对汉至明代的诸儒之说,凡与蔡传不合者,则杂引之而互相比勘。黄氏在《答李仲衡书》中说,如果离开了蔡沈的《书集传》来看经解,那简直是黑瞒瞒

  • 酬物难

    一卷。明唐枢(详见《宋学商求》条)撰。其立名本之韩非“说难”,皆以阐明心学为旨。其首篇末云:“迹其意之所来,道其往之所止,明通而通,力极而极,势驻以驻,详于参伍之变,因于性情之宜。以此七语,别为七篇,

  • 栖真志

    四卷。明夏树芳撰。树芳字茂卿,江阴(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生卒仕履均不详。“栖真”,即修真栖静的意思。该书是记载周秦以至元代相信释老之士的事迹的专著。但书中人物生活时代前后错舛者甚

  • 麈史

    三卷。北宋王得臣(1036-1116)撰。王得臣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初受学于郑獬,又受学于胡瑗。嘉祐四年(1059)进士及第。历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开封府判官、知唐州、军器少

  • 蒹葭堂法帖

    一卷。明雷宸甫(生卒年不详),董其昌书石刻。雷宸甫,生平不详。据董香光自跋知其为青溪(今江苏南京一带)人。该石刻是雷宸甫从别处获得,后便专筑屋室贮藏。该石刻共包括三部分内容:前为董其昌缩临王羲之的《圣

  • 巴陵县志

    ①三十卷,首一卷。清陈玉垣等修,唐伊盛等纂。陈玉垣,海盐人,曾任巴陵县知县。唐伊盛,邑人,举人。巴陵为古糜国遗封,汉置县,素称重镇。然文献之徵,有所不足。明季旧志,传本绝少,清康熙七年(1668)县令

  • 论文偶记

    一卷。清刘大櫆(1698-1779)撰。刘大櫆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省)人。尝为县教谕。刘大櫆是清代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其《论文偶记》是反映桐城派文学思想观点的重要著作。刘大櫆在方苞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