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

一百五十卷,目录 二卷。宋薛居正等奉敕撰。《旧五代史》原称《五代史》或《梁唐晋汉周书》,修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至七年闰十月,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同修。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编撰的时候,北宋王朝建立不久,统一战争还在进行,故北宋王朝仍面临着巩固和发展统一的重大任务。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十分重视阅读、编撰历史书籍,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巩固宋王朝的统一。主持这一工作的薛居正(912-981)是后唐进士,后晋、后汉、后周时历官至刑部侍郎。宋初任门下侍郎平章事、司空等职时,能“修正文事以副上意”,“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他负责编撰的《旧五代史》,基本上体现了宋初统治者的立场和政治要求,也提出了不少进步的历史观点。在取材方面,基本上取材于五代时人所修的各种实录,而且参加编撰的人大都亲身经历过五代的历史场面,见闻较近,因此记事首尾完备,也保存了比较丰富的原始资料。相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删去了许多应当保留的重要史料,因此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但《旧五代史》也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材料芜杂,概括力差,观点不统一等。另外,有些论述,完全违反历史事实,表明编撰者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在北宋时期,《新五代史》刊行后,两史并行,后旧史渐废。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规定“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到了元代,《旧五代史》就逐渐不行于世。清乾隆中开四库馆时,未能找到原本。馆臣邵晋涵等就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排纂,再用《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等书引用的《旧五代史》材料作补充,大致恢复了原来面貌的十分之七八。同时还从其他史籍、类书、宋人说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数十种典籍中辑录了有关的资料,作为考异附注,与今辑本《旧五代史》正文相互补充印证,在不少方面丰富了原本的内容。今辑本《旧五代史》作为《四库全书》之一,于乾隆四十年(1775)编成缮写进呈,标明原文辑录出处、补充和考证史实的注文附在有关正文之下,部分文字考订则另附黄色粘签。1921年南昌熊氏曾影印出版(简称“影库本”)。后来又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缮写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刊本(简称“殿本”),补充史实的注文仍附于正文之下,文字、史实考订则作为“考证”附于卷末,文字颇有改动,内容也有不少增删,并删去了辑文的出处。现存的《旧五代史》一般刊本及石印本都是根据殿本翻印的。此外,还有乾隆时期孔荭谷的校抄本(简称“孔本”,现仅看到章钰过录本)、彭元瑞校抄本(简称“彭本”)及抱经楼卢氏抄本(简称“卢本”),它们都以保存辑文出处为贵,内容大致和影库本相同。其中孔本是根据较早的辑录稿本抄写的,未改的清朝忌讳字较多,并保存了后来编定本删去的数十条注文。至于1925年的嘉业堂刊本(简称“刘本”),则以卢本为底本,再根据殿本作了大量校补,体例比较杂。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就是根据刘本影印的。

猜你喜欢

  • 会稽山斋全集

    四种,二十七卷。清谢应芝(生卒年不详)撰。谢应芝字子阶,号浣村,阳湖(今属江苏省武进县)人,嘉庆年间廪贡生,屡试不第,乃闭户著书,授徒自给。其《会稽山斋文》十二卷《诗》五卷《词》一卷、《会稽山斋文续》

  • 汶阳端平诗隽

    四卷。宋周弼(1200-1257?)撰。周弼,字伯,汶阳(今山东汶上)人,周文璞之子,自幼博闻强记,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在浙东一带为官。嘉定十七年辞官而去,周游江湖。著有《端平诗隽》。此集为周

  • 雅安书屋诗集

    四卷。《文集》二卷。《赠言录》一卷。清汪撰。汪,生卒年不详,字雅安,安徽歙县人,同县程鼎调之继妻。清代文学家。幼从黄秋平学诗词,刻苦钻研,遂工诗文,善词赋。性好读书,勤于著述。其诗冲和淡雅,言简意赅,

  •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

    四卷。清汪文台(1896-1844)撰。文台字南士,安徽黟(今黟县)人。府廪生。博学强识,与同县俞正燮友善且齐名。学宗汉儒,著述颇多。认为《论语》邢疏颇为疏略,于是取证古义,博采子史笺传,依照韩婴《诗

  • 凌溪集

    十八卷。明朱应登(1477-1526)撰。朱应登,字升之,号陵溪,宝应(今江苏宝应县)人。明弘治十二年(1498)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知延平府,历陕西提学副使,迁云南左参政,后罢归。著有《凌溪集》。

  • 湘潭县志

    ①四十卷。清张云璈、毛梦兰纂修。张云璈,钱塘(今杭州)人,曾任湘潭县知县。毛梦兰,甘泉人,曾任湘潭县知县。《湘潭县志》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共四十卷。分为二十二门。卷一,图考、星野。卷二,疆域

  • 玉雪斋诗集

    三卷。明虞谦(1366-1427)撰。虞谦,字伯益,金坛(今江苏南京)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太学生擢刑部郎,出知杭州府。永乐十六年(1418),命督漕运,后召为大理少卿,进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仁

  • 孔子年表

    一卷。清臧镛(1767-1811)撰。臧镛原名镛堂,字在东,号拜径,江苏武进人。曾师从卢文弨,又从钱大昕、段玉裁治经学,阮元任浙江巡抚时,臧氏曾客其幕府,助其编纂《经籍纂诂》。著有《拜纪日记》、《拜经

  • 易经指掌

    四卷。清相永清撰。相永清字海同,山东临淄人。作者认为“易之为书,象焉而已。读易而不玩其象,乌在其为读易”。故此书大旨在阐明易象。书中所引除《御纂周易折中》、来知德《周易集注》外,于汉魏古注、清代乾嘉诸

  • 学礼质疑

    二卷。清万斯大(1633-1688)撰。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竭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曾从学黄宗羲。入清后,不满清统治,弃举子业,研习诸经,尤精《春秋》、《三礼》。其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前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