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堂帖
六卷。明董其昌书,为董氏五种自刻帖之一。该帖中有董氏自跋,记述帖名由来及成帖经过。此帖成于崇祯四年(1632),其中所收尽为董氏晚年闲暇时所临仿的晋唐人书迹,书后又系以短评。记述书学妙悟,足以启发后世。该帖只存残本,其中仅有唐人书迹,而无晋人法帖。董氏认为怀素书迹以《圣母帖》为最佳,胜过《自叙帖》的狂怪怒张;颜鲁公书以行书为佳等,评论允当,足便后学。有明华亭董氏本。
六卷。明董其昌书,为董氏五种自刻帖之一。该帖中有董氏自跋,记述帖名由来及成帖经过。此帖成于崇祯四年(1632),其中所收尽为董氏晚年闲暇时所临仿的晋唐人书迹,书后又系以短评。记述书学妙悟,足以启发后世。该帖只存残本,其中仅有唐人书迹,而无晋人法帖。董氏认为怀素书迹以《圣母帖》为最佳,胜过《自叙帖》的狂怪怒张;颜鲁公书以行书为佳等,评论允当,足便后学。有明华亭董氏本。
一卷。清胡炜编。胡炜,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邹县知县。《邹县乡士志》光绪三十三年刻本。此志记载各事,均极简略。然阅者亦能从中得其大概。书中以氏族、人类、宗教等目内容,为昔日方志所无,尤为珍贵。
① 一卷。明莫士龙撰。莫士龙字云卿,后更字廷韩。华亭(今上海松江县西)人。万历年间以贡入国学。书中论画以李成为北宗,以王维为南宗。又认为有轮廓无皴法谓之无笔,有皴法无轻重、向背、明晦谓之无墨。此论颇合
一卷。晋范宁撰,唐朝人写本。该本在清光绪年间于敦煌出土。起于庄公十九年,止于闵公二年,前面脱数行,后题“春秋穀梁庄公第三、闵公第四”,合为一卷。又后题“龙朔三年(663)三月十九日书吏高义写”,又记用
无卷数。明杨瞿崃撰。瞿崃名一作启新,字稚实,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瞿崃之父曾著《易经蒙筌》,没有写成就去世了。瞿崃录其家学,考索诸家,有疑即为之说,故名曰《疑说》
二十六种。明朱有燉(1379-1439)撰。有燉号诚斋,又号全阳子、老狂生、锦窠老人等。明代著名戏曲作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周王朱橚长子,洪熙元年(1425)嗣封周王,死后谥为宪王,世称周宪王。有
四卷。清周天麟(生卒年均不详)撰。天麟字石君,丹徒(今属江苏)人。此书共四卷,共收词十八阕。其中卷一有《减字木兰花》、《齐天乐》、《百字令》、《浪淘沙》、《念奴娇》、《忆江南》、《高阳台》、《蝶恋花》
九卷。清查祥(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查祥,字星南,号谷斋。浙江海宁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年至八十余而殁。本诗集未经刊行。有清抄本。该书《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一卷。补遗,一卷。附考,一卷。唐李林甫等撰,清茆泮林辑。《新唐书·艺文志一》著录《御刊定礼记月令》一卷,集贤院学士李林甫、陈希烈、徐安贞,直学士刘光谦、齐光又、陆善经,修撰官史玄晏、待制官梁令瓒等注解
一卷。宋米芾(详见《画史》)撰。是书首冠以用品一条,论石当以发墨为上。后附性品一条,论石质之坚软;样品一条,备列晋砚、唐砚、宋砚形制之不同。中记诸砚,从玉砚至蔡州白砚共二十六种,特别对端砚、歙砚,辨之
见《朱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