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浮山县志

浮山县志

①八卷。明许安纂修。许安,河北万全都司龙门卫人。出身监贡。嘉靖十一年(1523)知浮山县。按浮山县志在明嘉靖以前,无可稽考。然嘉靖十一年时,尚有旧志稿抄本,亦不知何人编纂。许安上任后,即取旧志稿,加以订正补遗,遂成,嘉靖十一年刊刻印行。《浮山县志》嘉靖十一年(1523)刻本。该编疏漏仍多,体例甚劣。如卷三官职中,记载的知县,始于明洪武,止于嘉靖,宋元以上,全未搜集记载,该志刊刻印行不久,板多残毁,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为剞劂,故今流传多是重刻本。②三十七卷。清贾酉、张乾元修,张华、皇甫奎纂。贾酉字灵轩,河北束鹿县人。雍正十二年(1743)举人,乾隆八年(1743)任浮山知县。《浮山县志》乾隆十年(1745)刻本。全书三十七卷,三十七类,分为:卷一图考,卷二星野,卷三建置沿革,卷四疆域,卷五城池,卷六山川,卷七关隘,卷八桥梁,卷九学校,卷十公署,卷十一户口,卷十二田赋,卷十三运支,卷十四兵防,卷十五驿传,卷十六封建,卷十七职官,卷十八宦绩,卷十九选举,卷二十材武,卷二十一貤封,卷二十二人物,卷二十三孝义,卷二十四列女,卷二十五流寓,卷二十六仙释,卷二十七风俗,卷二十八物产,卷二十九古迹,卷三十园亭,卷三十一陵墓,卷三十二祠祀,卷三十三寺观,卷三十四祥异,卷三十五兵氛,卷三十六杂志,卷三十七艺文。此编选材精备,义法严整,增补颇为详尽,凡史传省郡各志,有关该县一事一言,悉行载入。如职官一门,旧志知县始明洪武,此志能于府乘暨邑碑碣中,上至宋元,广为搜集,以备稽考。又如浮山县建置沿革,自隋唐迄于清代,数干余年,名易地移,隶属多变更,稽古者,半信半疑。此志能参酌旧籍,考证诸说,以成画一,使人得益不浅。三十四卷。清鹿学典等修,武克明等纂。鹿学典字笠齐,河北定兴县人。同治九年(1870)科优贡。光绪六年(1880)任浮山知县。《浮山县志》光绪六年(1880)刻本,全书三十四卷,该志系赓续乾隆十年(1745)贾志本而作,体例一如贾志。如其凡例云:“是编一檄旧志,略加补订。其有形势未尝变易,事类无可续编者,悉仍旧简,庶几述而不作义。”旧志三十七目,分门别类,已极详备。惟有不能成帙而事类相近的,酌量并于数条,以便简单明了。然该志多系贾本旧版重印,增续及改变的地方用新版刻补。该编分三十四类,将贾志的材武、园亭、陵墓三门附入于选举及古迹下。

猜你喜欢

  • 四书随笔

    三卷。清杨树椿撰。树椿著有《读周易本义随笔》。是书《大学章句》一条,《中庸章句》三条,为一卷。《论语集注》一卷,《孟子集注》一卷。大都杂举诸说,以证书义。所引程朱说居多,此外则考证注中所引名氏,别无阐

  • 考槃余事

    四卷。明屠隆(1542-1605)撰。屠隆字长卿,又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鄞县(今属浙江人)。万历进士,曾官颍上知县和青浦知县,后迁礼部主事。罢官回乡后,卖文为生,以至终。屠隆学识渊博,志趣广泛,

  • 可庵书牍

    十卷。明张栋(约1592年前后在世)撰。张栋字,可庵,江苏昆山人。生卒不详。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官至兵科都给事中。是书为张栋邑人王焕所编。以其历任书牍分卷排纂。其体例则依王俭一官一集之例,故成

  • 四书会要录

    二十八卷。清黄瑞编纂。黄瑞字辑五,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人。是书首有车鼎晋、谈仕麟序,以及黄瑞自序与凡例。大旨宗朱注,旁及《朱子语类》、《四书大全》。《朱子语类》、《四书大全》与朱注不合者,则从朱注;

  • 隐砚楼诗

    一卷。清温慕贞、温廉贞撰。温慕贞,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朱时发之妻,清代诗人。温廉贞,温慕贞之妹,长兴王静甫之妻,清代诗人。早年守寡,矢志守节。此书是将二人诗合刻在一起刊印。书前有自序。刊于乾隆三十三

  • 五礼通考

    二六二卷。清秦蕙田(1702-1764)撰。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其学以穷经为主,不居讲学之名。能

  • 春秋传质疑

    六卷。清齐周南(生卒年不详)撰。周南字首风,号河洲,天台(今浙江天台)人,著名经学家、学者齐召南之兄。乾隆六年(1741)举于乡,入都与周长发、杭世骏、张鹏翀、胡天游等人相交。屡试不第,选为慈溪教谕。

  • 石经考异补

    二卷(传钞本)。清陈庆镛撰。庆镛字颂南,福建晋江人,道光壬辰年进士。此书上下二卷,首有咸丰二年陈氏记。上卷考孟蜀石经《周礼》残碑,下卷考孟蜀石经《公羊传》残碑。据陈氏自记,是因为冯柳东(登府)《蜀石经

  • 医宗己任编

    见《己任编》。

  • 周易要终篇

    三卷。清邓蘖撰。作者认为孔子及其门生所著之书,与周易是相通的,如《礼运》之中所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阳转移之道可见孔子作《周易》的缘由及基本思想。《论语》所述经世治国之理也与《周易》互为表里,殊途而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