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淮南子

淮南子

二十一卷。刘安(前179-前122)撰。刘安生于汉文帝元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元年。他被汉文帝册封为淮南王,是“以道绌儒”的汉代黄老学派代表人物。他很有文才,喜好典籍,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淮南子》就是他组织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合编的一部对抗“独尊儒术”的作品。关于刘安著书的情况,在《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有一段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关于书名,《淮南子》这个名称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在汉代称之为《内篇》或《淮南》或《淮南鸿烈》。汉高诱在《淮南注·序》中说:“此书……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并说:“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至今《淮南子》与《淮南鸿烈》并称于世。《淮南子》即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内篇》或《内书》二十一篇,每一篇为一卷,即二十一卷。《淮南子》思想主要倾向道家。正如高诱在序目中所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作者中,除了刘安外,大约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都是道家人物,他们在作者中占优势,书中多数篇章是由他们撰写的。高诱已经指明,作者中的大山、小山之徒是儒者,《修务训》、《泰族训》的作者可能出自儒者手笔。所以说《淮南子》是以道家学者为主,儒道合作而写成的。关于思想史料来源,《淮南子》最重视《老子》,采撷它的思想最多。清人校定《老子》文句,多与《淮南子》的引文对勘。全书对《老子》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详加发挥,形成系统的宇宙观,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书中反复论述不为物先、以无为用、清心寡欲的思想。政尚简易、“无为而治”乃是黄老治术的核心,也是《淮南子》政论的基点。另外,《淮南子》对《庄子》内篇外篇杂篇都有所吸收。《俶真训》的宇宙演化论借用《齐物论》中“有始者……”一段文字,但有新义。《齐俗训》上承《齐物论》的同异观,将其相对主义改造为承认事物的差别。书中关于人性各有修短,人性和愉宁静,治万物应顺其性、因其俗以达乎性命之惰的思想,来自《天道》、《天地》、《天运》、《骈拇》诸篇。养生以神为主形为次的思想,以及豁达的生死观,来自《大宗师》、《德充符》和若干外杂篇。《淮南子》引《诗》约三十次,引《易》十余次,并数称《书》、《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主术训》提出治国必先修身,修身要以仁义为本,这是典型的儒家公式。《缪称训》讲孔子首倡的义利之辨,以明君子与小人之分;又论举贤才的重要。《修务训》通篇发挥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的思想,用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重新解释“无为”,重视后天努力与道德教化。以法治国,法不避贵。不以君意行赏罚,不以私志入公道。不因循守旧,要因时变法,反对贵古而贱今。这些法家的主张,在《主术训》和《泰族训》中表现最为充分。阴阳五行思想在《淮南子》中所占篇幅不少,但不是其主体思想。《览冥训》、《本经训》、《泰族训》皆论阴阳气化、天人感应。《天文训》讲人副天数及灾异说。《精神训》也有类似内容。《淮南子》中察辩之学中的“类不可必推”和名实关系若干论述,显然是受墨家和名辩思潮的影响。节俭和薄葬的主张来自墨子。《主术训》关于瞽师有以言白黑,无以知白黑的话,是截取《墨子贵义》的文句。《说山训》关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观点,《说林训》关于五行相胜要有数量条件的说法,皆采自墨经。总的来说,墨家思想在《淮南子》中影响较小。此书的注解和版本流传很广泛。汉魏隋唐时期的注解:主要有马融《淮南子注》、司马彪《淮南子注》、许慎《淮南子注》、高诱《淮南子注》。其中马融注已经佚失,并无辑本。许慎注亦佚失,但有辑本,高诱注尚存。《淮南子注》一卷,汉刘安撰,汉许慎注,清孙冯翼辑。清嘉庆中承德孙氏刻《问经堂丛书》本。《淮南鸿烈解》二十八卷,汉刘安撰,汉许慎记。明正统中刻万历中续刻《道藏》本。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至十五年丙寅(1926)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续刻本影印《道藏》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补刻影印《道藏举要》本。宋元明清时期,为《淮南子》作注的主要是明归有光、焦竑;清刘台拱、俞樾等人。《淮南子》二卷,汉刘安撰,明归有光辑评。明天启六年丙寅(1628)刻《诸子汇函》本。《淮南子》一卷,汉刘安撰,明焦竑注释,明翁正春评林。明书林詹圣译刻《注释九子全书》本。《淮南内篇评议》四卷,清俞樾撰。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8年)刻《春在堂丛书》本。近代《淮南子》注解主要有:《淮南鸿烈集解》二十一卷,民国刘文典撰,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淮南子要略篇释》一卷,民国方元撰,民国十七年辛卯(1928)惠阳方氏山山馆刊《国学别录》本。《淮南子证闻》杨树达撰,1953年中国科学院排印本等等。

猜你喜欢

  • 周易小义

    二卷。清茹敦和撰。此书只释一字一物,然皆旁征博引。书中取异卦同辞者,比物连类,以相证引,考证颇精。其以群经之义以释易,或以为其借易以通群书之义也。其精要处在于不拾汉人牙慧,精者取之,驳者弃之。此书经李

  • 画禅

    一卷。旧本题作明释莲儒撰。其生卒年与事迹不详,只书中自称“白石山衲子”。从“释”、“衲”二字可推测是个僧人。此书所记也都是能画僧人,从惠觉开始直至智海,共六十余家。但其中多有挂漏,如元代僧人:绝照见于

  • 困辨录

    八卷。明聂豹(1487-1563)撰。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永丰(今属江西)人。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任华亭知县。嘉靖四年(1525),召为御史。因劾奏宦官和权臣,而有能谏之名。出为苏州知府,后

  • 西隐集

    十卷。明宋讷(1311-1390)撰。宋讷,字仲敏,号西隐,滑县(今属河南)人。元至正中举进士。官河北盐山知县,弃官归。洪武十三年(1380)征为国子助教,后升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迁国子祭酒,卒于

  • 公羊春秋经传验推补证

    十一卷。清廖平(详见《四益易说》)撰。廖平是清末著名思想家、经学家,一生学术观点经过六次变化。该书又名《公羊春秋补正》、《公羊补正》,共十一卷,卷首又有《凡例》及《国说》一卷,成书于光绪戊子(1888

  • 读白鹿洞规大义

    五卷。清代任德成撰。任德成字象元。全书把朱熹《白鹿洞规》原文各分段落列于每卷之首,并援引历代名儒的名言在各段之后,共有二百零四条,书前有作者的“读《白鹿洞规》文约”,其中列举了邵子、周子、二程子、张子

  • 默记

    三卷。宋王銍(详见《补侍儿小名录》)撰。此书多记载汴京朝野遗闻,有的是史书所不载。王銍掌悉掌故,所考证之事,多言之有据。其中记君主、大臣,直书其事而不隐,如《周世宗儿》、《徐铉》、《艺祖》、《神宗》、

  • 宋史

    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1314-1355)撰。脱脱,元代大臣,字大用。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了伯颜,次年任丞相,恢复科举,治黄河,主修宋、辽、金三史。《宋史》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年。是

  • 周礼注疏小笺

    五卷。清曾钊(1821-1854)撰。曾钊字敏修,又字勉士,诸生,广东南海人。此书卷一为《天官冢宰》“惟王建国”至《追师》;卷二为《地官》“大司徒之职”至《仓人》;卷三为《春官》《大宗伯》至《都宗人》

  • 说文引经证异

    七卷。附《说文引经互异说》一卷。不著撰人姓名。每页中心有“学福斋说经稿”六字。考康熙诸生沈大成斋名“学福”,此书或为沈大成所撰。是编依《说文》分部疏证其引经之字,颇有见解。例如:角部:“‘觲,用角低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