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玄学正宗

玄学正宗

二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清人避玄字讳,故《玄学正宗》又作《元学正宗》。据《道藏》本《易外别传》一书后俞琰之子仲温跋文所述,《易外别传》原附《周易集说》之后,因刊《阴符经解》,将《周易集说》(含《易外别传》)、附《符经解》、《沁园春解》三书(皆俞琰所作)共为一帙,同锓诸梓,将于四方高士共之。总名为《玄学正宗》。此书今已难见原貌。《四库提要》著录的《玄学正宗》一书,分上下二卷。其上卷列经传及先儒之说,以阐明《周易》坎离水火之旨;下卷载赋诗各一首,题为《易外别传》,附于《周易集说》之后,又附俞琰关于吕岩《沁园春》解及俞琰《阴符经解》,总名为《玄学正宗》。此书要旨,阐述内丹修炼之道。据俞琰之言,称子时曰坎卦,肾气生,午时曰离卦,心气生,认为内炼之道至简至易,惟降心火于丹田。此说与宋代张伯端《悟真篇》自序所称截然相反。张伯端认为世人以心肾为离坎,配肝肺为龙虎,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还丹,必无所就。张伯端和俞琰各持一说,是丹家各有所见,无须深究。而这里所谓《易外别传》,只收一诗一赋,是《道藏》本《易外别传》中所附《玄牝之门赋》及《水中金诗》,原本不题撰者姓氏,列于俞琰及其子后序及跋文之前。据此知其书是后人采摘《易外别传》中的诗、赋而误题《易外别传》,并依俞氏仲温合三书为一帙,总名为《玄学正宗》之说而裒集成书。说明此书非出俞仲温之手,或刊刻之误也有可能。书中所引三书,今各有传本。其中《周易集说》,现载于《四库全书》易类。《易外别传》,载于《四库全书》道家类,明《道藏》也收录有此书。本书所收“一诗一赋”,现载于《道藏》本《易外别传》之后。本书所收俞琰关于吕岩《沁园春》解,现载于《道藏》,题《吕纯阳沁园春丹词注解》。据此三书,可知俞琰内丹说之旨。只是《玄学正宗》一书,传本极少。《四库提要》据江苏巡抚采进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现存《道书全集》本。

猜你喜欢

  • 居士集

    五十卷。宋欧阳修(1007-1072)撰。欧阳修生平见《毛诗本义》辞目。此集前列苏轼序及年谱。旧本每卷有熙宁五年(1072年)子发等编次数字。而苏轼序谓得于其子棐,乃次而论之。序作于元祐六年(1091

  • 学术辨

    一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陆陇其见《古文尚书考》条。其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主,崇尚程朱学说,反对王守仁之说。此书分上、中、下三篇,都是驳斥王(守仁)学的论述。其中上篇叙述王学之产生、源

  • 谐声谱

    ① 五十卷。清张惠言(1761-1802)撰。惠言字皋文,武进(今属江苏)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其学深于《易》、《礼》,著作有《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仪礼图》等。此书由其

  • 枢垣题名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也未写明编撰年月。但从内容来看,本书似撰写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后。全书的断限是:自光绪二年至二十一年十月,备列了这一时期所有军机大臣及军机章京的题名。卷首录有光绪十年三月礼

  • 公穀汇义

    十二卷。清姜兆锡(详见《周易本义述蕴》)撰。作者认为,《公羊》《穀粱》二传重在阐发《春秋》大义,不同于《左传》之重在纪事,而《左传》失于诬妄,其事其义俱不足尽信;但《公》《穀传》二传中,有掺杂《左氏》

  •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礼记释注

    四卷。清丁晏(1794-1875)撰。丁晏,字俭卿,又字柘堂、柘康,号石亭居士,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代著名经学大师。道光元年(1821)恩科举人。丁晏为人清廉,富有公心,曾为救灾疏浚河道,修建公共

  • 文苑英华辨证

    十卷。宋彭叔夏撰。彭叔夏,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江西通志》列其名于绍熙三年(1192)乡举条下,不为立传,生卒年及事迹已不可考。是书盖因周必大所校《文苑英华》而作。考周必大《文苑英华》跋曰

  • 尹都尉书

    一卷尹氏(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尹氏,不知生于何世,何名,生平无考,都尉为官职。《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尹都尉》十四篇。清代马国翰从《齐民要术》中辑录有关种瓜、葵、芥、蓼、薤、葱等条而成《尹

  • 史略详注补遗大成

    十卷。明李纪撰。李纪字大正,金谿人。元人曾先之撰《十八史略》,止于宋代;明初临川(今属江西)梁孟寅增补元朝史事,名《十九史略》。嘉靖间(1522-1566),李纪因旧注未备,略为增补以成是编。但据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