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经通论

礼经通论

一卷。清邵懿辰撰。邵生卒年未详,字位西,仁和人。邵懿辰“性峭直,能文章”。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慕方苞、李光地之学,曾与曾国藩等游处,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杭州,邵氏因偕同清巡抚王有龄固守而城破被杀。著有《尚书通义》、《礼经通论》、《孝经通论》,此外,其长孙邵章辑录其遗书《半岩庐所著书》共计三十卷。《礼经通论》一书分上下卷,计三十篇,今仅存上卷十九篇。此书申发礼经大意,议论多而考证少,所以称为“通论”。此书有些独到的见解,其书称: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八种仪节,适合《大戴礼》十七篇的次序,因之,十七篇无缺佚。又论:《礼记·礼运》开头段落有错简,将“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等二十六字移至“不必为己”之下、“是故谋闭而不兴”之上,则文从字顺。这些论述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也有一定的说服力。然也不乏臆说之辞:说《礼记·内则》记曾子言论一段、《礼记·曾子问》中“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等语都是曾参门人所附。言《礼记·经解》为子思门人之作。说檀弓为子游门人,《礼记·檀弓》即是檀弓之作。说《礼记》之《曲礼》、《礼器》、《郊特牲》、《玉藻》都是子游门人所撰。还说《仲尼燕居》、《礼运》同出于子游之手。这些都是臆说之辞。其书理由是《礼运》自称“偃”,因之断定为子游作,那么,《论语》陈亢问于伯鱼章,自称“亢”就当是陈亢作了。此书称《仪礼》当重称为《礼经》,但实质上《仪礼》西汉时称为《礼》或《礼记》,《礼经》也并非古称。又说《史记》载“高堂生传《士礼》”为误,这也无道理,因为《大戴礼》士礼比较重大,因而称为《士礼》。总之,此书疏于考证,但阐明礼书义蕴有精到之处。因之,读此书要分析对待。传世有吴氏望三益斋本。

猜你喜欢

  • 言行汇纂

    十卷。清王之铁(生卒年不详)撰。王之铁字左仗,号朗川,湘阴(湖南省)人。康熙末年诸生,积学笃行,遵循礼法,授徒玉笥山,先课以小学近思录,始及五经百家子史,从游者甚众,尚有入德津梁。《言行汇纂》是王之铁

  • 钦定续通志

    五百二十七卷。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该书较郑樵《通志》,纪、传、谱略,增订者有三:一是在大抵仍《通志》原文的基础上,于列传因诸史旧文标题错互时有所改窜,体例自相矛盾之处参考异同,折衷沿革

  • 益都县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陈食花修,钟谔等纂。陈食花,圭海人,贡士出身,康熙十一年(1672)任益都知县。钟谔,邑人。时正值全国郡邑普修地方志,以备《一统志》采择。按《益都县志》,创修于明洪武、天顺间,再修于

  • 易卦图说

    ①一卷。清崔述撰。述字武承,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举人,官至罗源上杭知县。其平生著述甚丰,常发前人所未发,其《上古考信录》尤为世所重。《考信录》既成,乃绘为图而系以说,成一卷。此书出自己意,不依附前

  • 工部则例

    一百十六卷。清文煜等奉敕修。文煜,满洲正蓝旗人。官至福州将军,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书于嘉庆十七年(1812)始修。光绪六年(1880)奏请重修,经对原书增补删改,成营缮司二十卷(下分坛庙盛京三陵

  • 古今韵考

    四卷。清李因笃撰。李因笃(1661-?)字子德,更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县人。明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强行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以母老多病上疏辞归。工诗文,长于音韵训诂。与李容、李柏齐

  • 粤东剿匪纪略

    五卷。①清陈坤撰。陈坤生卒年不详,字子厚,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他长期在广东做官,足迹遍布全省各地,对各州县会党的活动情况,以及清军和会党的战事,非常熟悉。就亲身所见和根据文报案牍,广为搜采,以年经

  • 古论元箸

    八卷。明傅振商编。傅振商字君雨,河南汝阳人。万历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按畿南,累迁右副都御史,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崇祯时进兵部尚书。卒谥庄毅。撰著有《杜诗分类》、《四家诗选》、《古论元箸》、《缉玉录》

  • 国朝耆献类征

    七百二十卷。清李桓(1827-1891)编。李桓,字叔虎,号蔽堂,湖南湘阴人。以荫官至布政使。此书亦称《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或《耆献类征》。是李桓辞官居家后历时二十四年,于光绪十六年(1890)编辑成书

  • 孝经正误

    一卷,附录一卷。明潘府(生卒年不详)撰。潘府,字孔修,号南山,上虞(今属浙江)人。成化末进士,官至太常寺卿。晚年布衣蔬食,以发明经传为事。《明史·儒林传》有传。该书认为《孝经》都是孔子之语,不应强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