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考信录

考信录

三十六卷。清崔述(1740-1816)撰。崔述字武承,号东璧,直隶大名(今河北今县)人,著名学者、经学家。其父崔元森治朱子之学,崔述幼承家学,年十四,即泛览群书。乾隆二十七年进士。从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六年,父元森、母李氏、长姊、弟迈及子天祐相继弃世,贫病交加,急欲求仕以自养,奔走活动十余年,于嘉庆元年选任福建罗源知县,后调到上杭县任知县,廉洁自持,同时革弊俗,重教育。后乞休去官,设馆教徒,闭门著书以终。在经学方面,兼具汉学、宋学之长:考据详明,辨析精微。以毕生精力,著成《考信录》。他著尚有:杂著十六卷、文集十六卷、志四卷、存箧书四卷、余编六卷、赘编六卷,近人合诸《考信录》为《东璧遗书》,共三十四种,八十八卷。本书是崔述辩证古书古史真伪的专著。书名取司马迁“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之意。本书,以尊经卫道为宗旨,凡所举例,均予以详细的考证与分析,不拘泥于先儒的观点,独抒己见,不主故常,以求明求真。其《自序》称:“述自读书以来,奉先人之教,不以传注杂干经,不以诸子百家杂于经传。久之,始觉传注之言,有不尽合于经者,百家所言,往往有与经相背者,于是历考其事,汇而编之,以经为主,传注之与经合者则著之,不合者则辨之,而异端小说不经之言,则辟其谬而删削之”,又说:“古人之学贵精,后人之学贵博,故世益古则取舍益慎,世益晚则采撷益淆,而文人学士又好议论古人是非,而不复考其事之虚实。不知虚实既明,则得失是非,昭然不爽,故今为《考信录》,专以辨其虚实为先务,凡无从考证者,辄以不知置之,宁缺所疑,不敢妄言以惑世。若摘发古人之误,则必抉其致误之由,使经传之文不致终晦。”其治学的方法则是举秦以前史实,参互比较以求真,以经证经。全书分为前录、正录、后录、翼录四部分。前录二种四卷:《考信录提要》二卷,《补上古考信录》二卷;正录五种二十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考信录》二卷,《商考信录》二卷,《丰镐考信录》八卷,《洙泗考信录》四卷;后录五种十二卷:《丰镐考信别录》三卷,《洙泗考信余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考信附录》二卷;翼录四种十卷:《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读风偶识》四卷,《古文尚书辨伪》二卷,《论语余说》一卷。其《上古考信录》认为,《易传》仅追溯到伏羲,《春秋传》仅追溯到黄帝,不应后人所知反比古人详细,因此《纬书》所说“十纪”,《史记》所称天皇、地皇、人皇,都是虚妄,而以五行配五帝,更是阴阳家言,凡是称引上古的,大多为异端假托之词,不可当做事实,这虽是疑古,却是正论。《唐虞考信录》认为,“历数在躬”并非圣人所言,因圣人不会置人事于不顾而以“历数”为据,并由此出发推论道,《论语》说“天之历数”就同《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天何言哉”一样,均指人事。《丰镐考信录》认为伯夷、叔齐并无叩马谏阻武王伐纣之事,只是因避纣而遭饿,遭饿即想得到护养,于是归顺周朝。《论语》只说“饿于首阳”,并未说“饿死于首阳”。战国时百家争鸣,杨墨横议,常常非尧舜薄汤武以快私心,毁尧就借重许由,毁禹则依靠子高,毁孔子又托出老聃,毁武王便利用伯夷。司马迁尊崇黄老,喜欢采录异端杂说,将此事写入《史记》,以至以讹传讹。学者当信《论语》、《孟子》,不当信《史记》。这类见解,都入理入微,精确不移。《洙泗考信录》专门考证孔子的生平事迹,以《论语》、《孟子》、《左传》、《国语》、《史记》等经典为主,将其中有关孔子的记载,按年代先后顺序加以编排,凡是传注与经相合的,录以参证,不合的加以考辨,认为现存《论语》前十五篇基本可信,而《季氏》、《微子》、《阳货》、《子张》、《尧曰》后五篇疑问较多。在编排、考辨中,间或纠正其他古籍记载的讹误。《夏商考信录》认为“外丙内壬”当从《孟子》,不当从伪《孔传》削去这两代,程子、胡氏之说均谬。本书在当时不受重视成书百年之后其疑古辨伪的精神才被后人所认识和利用,对于近代经、史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东璧遗书》本。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崔东璧遗书》,前有顾颉刚序,后附《附录》五种及索引。

猜你喜欢

  • 说文解字校录

    十五卷。清钮树玉撰。参见《段氏说文注订》。是书旨在校正“大徐本”之失以恢复许书的原貌。钮氏自序曰:“盖《说文》自经李少温(即李阳冰)刊定,辄有改易。自宋以来,艺林奉为圭臬,唯大徐定本。今流传最广者,乃

  • 镜烟堂十种

    二十六卷。清纪昀(1724-1805)编。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有《纪文达公遗集》、《

  • 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

    一卷。清陈乔枞撰。《汉书·儒林传》称,伏生授《尚书》于兒宽,欧阳,大、小夏侯之学皆出于兒宽。到宣帝时欧阳与大、小夏侯之学始立于学官。三家虽同出于一个源头,但却着很大的差异。此书所载三家遗说,一定是各书

  • 寓简

    十卷。南宋沈作喆(生卒年不详)撰。沈作喆字明远,号寓山,湖州(今属浙江)人。绍兴五年(1135)进士及第。以左奉议郎为江西漕司干官。据书中所叙,当宋金和议初成之时,赐诸将田宅,沈作喆为岳飞作谢表忤秦桧

  • 孝经类解

    十八卷。清吴之騄(生卒年不详)撰。吴之騄字耳公,歙县(今属安徽)人。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官绩溪县教谕,迁镇江府教授。该书多引经史子集以证经文。然而释经在于发挥微意,不应当旁引后代故实,与经文牵

  • 嗜泉诗存

    二卷。《附录》一卷。明李璋(约1497年前后在世)撰。李璋,字政虹,浙江海盐人。是集前有正德四年李璋自序,称“取旧刻痛加删削,存十之一,并及近作为二卷。杂著、诗余为一卷。易其名曰诗存。”此本为其十世孙

  • 奇器图说

    三卷。诸器图说 一卷。《奇器图说》明西洋人邓玉函(1576-1630)撰。明王征译。《诸器图说》明王征撰。邓玉函,瑞士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在葡萄牙殖民势力支持下,于天启元年(1621)来中国,曾

  • 毛诗问难

    一卷。三国魏王肃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问难》二卷,已佚。《旧唐书·经籍志》同。是篇是马国翰从孔颖达疏《毛诗正义》辑得七节,皆王肃攻郑玄之作,《问难》亦申毛以难郑。如《小雅》“大夫不

  • 管子校正

    二十四卷。清戴望(1837-1873)撰。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清同治年间,任金陵书局校勘。著有《管子校正》、《颜氏学记》等多种著作。戴望对散录于群书中的《管子》言论,加以整理,按照《管子》一书的

  • 松桂读书堂集

    八卷。清姚培谦(约1722前后在世)撰。姚培谦,字平山,华亭(今江苏华亭)人,生卒年均不详。诸生。善交游,名满江左。雍正中,保举人才,以居丧不赴。培谦好注书,有《增辑左传杜注》、《李义山诗笺》、《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