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脾胃论

脾胃论

三卷。金李杲(详见《内外伤辨惑论》)撰。此书编撰于宋淳佑九年(1249),是李氏创导的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上卷医论八篇: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肺之脾胃虚论、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治方、用药宜禁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等。其书以《内经》为理论根据,侧重论述脾胃对整体机能的重要作用,强调分经随病制方、灵活用药的原则,分析脾胃胜衰对心、肺、肝、肾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升降浮沉”用药法。又有方论四篇。中卷医论八篇: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及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时制方、随时加减用药法、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安养心神调制脾胃论、凡治病当问其所便、三焦元气衰旺等。论述外感与内伤的分辨,介绍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方的组成和应用,强调针对病症施药,灵活变通,药方有较好疗效。下卷载论文十二篇,记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阴阳寿夭论、五脏之气交变论、阴阳升降论、调理脾胃经验、饮食伤脾论等。论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作用,阐发了脾胃内伤诸病的病因和治疗,指出用药宜忌等。张氏对《内经》、《难经》颇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李氏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故独重脾胃。其引经立论,往往有独到之处。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云:“东垣生当金元之交,中原扰攘,士失其所,人疲奔命。或以劳倦伤脾,或以忧思伤脾,或以饥饱伤脾。病有缓急,不得不以急者为先务。”李氏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在当时有着特殊的意义。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继承张元素之学,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脾胃学说,发展了内伤疾病的病机学说,丰富和充实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对后世医学家颇有影响,对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许鲁斋说:“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有志于学者,必尽读东垣之书,而后可以言医。”李时珍亦称赞东垣说:“李杲曾受业于洁古老人,尽得其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此书有《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甫里集

    二十卷。唐陆龟蒙(?-881)撰。陆龟蒙生平见《笠译丛书》(辞目)。他一生著作颇富,其载于《笠译丛书》者卷帙无多。即《松陵集》亦仅倡和之作,不为赅备。宋宝祐间,叶茵始搜采诸书,得遗篇一百七十一首,合二

  • 朝鲜史略

    六卷。撰者不详。一名《东国史略》。明朝鲜人所记载其国治乱兴废之事。始于檀君,终于高丽恭让王王瑶。记载在新罗朴氏以前的史事比较简略,而自高丽王建以后则都编年纪载,事迹颇为详备。其中也附有史臣论断及历年图

  • 丹阳县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刘诰、凌焯等修,徐锡麟、姜璘纂。刘诰(?-1878),字朴卿,河南罗山人。进士,光绪二年(1876)任丹阳知县。徐锡麟,字天石,邑人。道光岁贡生,同治元年(1862)举贤良方正,孤

  • 素屡子

    三卷。唐张弧撰。张弧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是书以屡道、屡德、屡忠、屡孝等名分目,共十四篇,郑樵《艺文略》、《宋史·艺文志》皆作一卷。今本三卷,殆后人分析所制。是书,《唐书·艺文志》、晁公武《读书志》、陈振

  • 通考纂要

    见《考古类编》。

  • 神器谱

    五卷。明赵士桢(1554-?)撰。赵士桢,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累官文华殿中书舍人。喜谈兵,精于火器研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赵士桢东嘉神器谱四卷”,即为此书。今存赵氏《神器谱续》

  • 毛诗谱注

    一卷。三国吴徐整撰,清王谟辑。徐整,字文操,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官太常卿。《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谱》三卷,早佚,《新唐书·艺文志》不载。是篇从陆德明《经典释文·序》钞录出一条,述《毛诗》世次。

  • 西艺知新

    十卷,续编十二卷。是书正编有《匠诲与规》三卷,英国诺格德撰,《回特活德钢炮》一卷,《造管之法》一卷,《回热炉》一卷,《硫强水》一卷,《色相留真》一卷,《周幂知裁》一卷,美国布伦撰,《水衣全论》一卷。续

  • 此木轩纪年略

    五卷。清焦袁熹(1660-1735)撰。袁熹字广期,号南浦,清江苏金山(今属江苏)人,一说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人。康熙举人。自以非用世之材,不复会试。工诗文,喜研经传,诸经注疏都有笔记。著述不求闻达

  • 屈子生卒年月考

    一卷。清陈场(生卒年不详)撰。陈场,字子,江宁(今江苏江宁)人。此书仅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黎阳端木氏刊巾箱本《楚辞》附录。陈氏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依甄鸾《五经算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