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真经集义

道德真经集义

①二十卷。元刘惟永(生卒年不详)、丁易东(详见《周易象义》)合撰。刘惟永,字月屋,元道士,任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赐号凝远大师。与丁易东合撰《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道德真经集义》三十一卷,今存十七卷。此书原题“凝远大师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观事刘惟永编辑,前朝奉大夫太府寺主簿兼枢密院编修丁易东校正”。据刘惟永跋称“今得石潭丁编修以其家藏名贤之注,与惟永所藏之书合而为一”(《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可知此书由刘、丁二人共同编撰。此书始编于元元真二年(1296),成于元至大初年(1308)。汉魏以来最早的《道德真经》注本有汉河上公本和魏王弼本,其后诸家注本各有所依,此书基本依王弼本。全书共分二部,皆为刘、丁二人合撰。其中第一部为《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道德经图说》内含附图十六幅;中卷为《道德真经集义诸家姓氏》和《道德真经》诸家序;下卷为《道德真经》说,辑诸家之说阐述《老子》要旨。第二部为《道德真经集义》。其每章章首有总说,阐明该章旨意,然后为经文及诸家的注释。书中所引诸家释文的原本多已散失,但释文赖此书得以留存。所以后世学者因其涉猎广博,而承认其参考价值。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②十卷。明危大有(生卒年不详)撰。危大有,字道纪,盱江人。撰有《道德真经集义》十卷。此书成于洪武丁卯年(1387)。卷首有嗣四十三代天师三洞弟子张宇初《道德真经序》,阐述危大有撰此书之原由及志向。其次为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序》。据其序所述,他将诸家注释相互比较,认为诸家各有得失;又有异同,学者于此不能不惑。于是将河上公及何心山等十余家注释,“取其训释详明,理长义同而不牵强者,集成一部”。此书初为上、下二卷,共八十一章。今作十卷,即《道经》、《德经》各五卷,无论二卷还是十卷,二者内容实质相同。《天一阁见存书目》作六卷,疑为缺误。《道德真经集义》要旨在于:“以天为自然为体,以冲和默契为用;内而保炼存养,外而清静临民”。收集河上公、何心山、刘师立、林希逸、董思静、柴元皋、吕知常、李道纯、倪思、苏辙、晁迥、吴澄十二家之说。其各家言论,如:宋代倪思、明代何心山《老子》注本久已亡佚,皆赖此书而存,实为千古之功。后世学者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此书集各家为一体,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著述完善。为后世学者研究《道德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猜你喜欢

  • 敬乡录

    十四卷。元吴师道(详见《战国策校注》)撰。本书为补宋洪遵《东阳志》中所记人物之缺而作,始自梁朝,迄于南宋末。每人皆先述其事迹,后录其诗文,并间有吴氏考证、按语。体例略近元好问《中州集》,但元氏借诗以存

  • 青林杂录

    一卷。明王薰(生卒年不详)撰。王薰,字简之,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人。明嘉靖中为黄岩县学生。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盖其随笔记录之文,后人抄而传之者。如第五页中间一条,上书一“”字,下注“实物于器之名”六

  • 琴谱正传

    六卷。题明无锡宋仕校正,杨嘉森编,后又有梧冈道人黄献跋。跋中称“少学琴于司礼监太监戴某,刻谱以广其传”。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黄献《梧冈琴谱》十卷,注云:“献字仲贤,西平乐人。宪忠时为中官。嘉靖丙午

  • 沁源县续志

    四卷。清董余三纂修。董余三字砚塘,河北丰润县人,出身进士,光绪六年(1880)任沁源县知县。董余三掌沁源后,见乾隆五十二年知县韩瑛修志,又已一百五十余年未修,其间人物之增、事迹之变,均有不能不续之势,

  • 吕新吾全集

    见《新吾吕先生集》。

  • 文子校勘记

    一卷。清钱熙祚(详见《吴郡志校勘记》)撰。钱熙祚刊刻《文子》,又撰《校勘记》附其后。清人研究《文子》者,有许多人以为《文子》袭用《淮南子》,但也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是《淮南子》袭用《文子》。钱熙祚赞同

  • 雨窗集

    残存五篇。话本小说集,明洪楩编刊的话本小说总集《六十家小说》(今刊书名《清平山堂话本》)中首集。残存五篇为:《花灯轿莲女成佛记》、《曹伯明错勘赃记》、《错认尸》、《董永遇仙记》、《戒指儿记》,多是宋元

  • 吴越纪余、附杂吟

    六卷。钱贵撰。钱贵字元抑。明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此书主要采辑吴越故事,分题编录,亦多附以论断。书前有正德五年(1510)自记,称其书有大纲三首:编年、书法、世家,另杂拟之十五事,共分成六卷。《吴越

  • 春秋氏族略

    一卷。清侯廷铨撰。廷铨,宝山(今属上海市)人。该书考订春秋时王侯大夫世系源流,有清嘉庆壬申(1812)瑞宝堂刊本。

  • 用我法斋经说

    一卷。清末江慎中撰。慎中生卒年籍贯及事迹等均不详。此书论古今经文,能破门户之见,持论公允。谓《尚书》与《礼记》古文,同出孔壁,《礼记》十七篇,今古文之异,尽见于郑玄注中,不过字句小殊,无关大义。《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