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郑和下西洋考

郑和下西洋考

无卷数。法国人伯希和(P.Pel1iot)撰,此书将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所历之地及他的部下费信等所著书籍版本、文字等进行考证。郑和在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二十八年间,先后七次奉命出使西洋、历三十条国,为明初盛事,当时的“西洋”单指文莱以西印度洋等地,与后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系指欧洲,有所不同。但当时西方人对郑和出使西洋研究颇多,已有考证五、六种,但多未经考史源,言之不详。而且考证郑和随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二编,由于俚语俗字,艰难晦涩,有人为之删润,但删润本颇失其真、舛误很多。因此,伯希和为纠谬补缺撰成此书,其体例皆用书评体裁,不分卷第篇目。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考证版本,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所经过的地区;后半部分主要是纠正译文,并校勘《瀛涯胜览》的文字。当时《瀛涯胜览》,存在的版本有张升删削本,今存本,《纪录汇编》本、《国朝典故》本、《胜朝遗事》本,以及《三宝征彝集》本,还有天一阁书目抱经堂藏书志等,不过伯希和所见,仅是《纪录汇编》本和《国朝典故》本,但他考证文字,不注明版本,是其一大疏漏,而且可惜的是,对于一些新发现的史料如马哈只墓志铭、泉州行香碑记、西安重修清净寺记、摩利友天经天妃救苦经等经尾题记没有看到,尽管此书挂漏很多,但他学识广博、注释南海之地理名物,皆非前人所能及。此书有商务印书馆本。

猜你喜欢

  • 全韵诗

    五卷。清高宗乾隆(1711-1799)书,金简摹。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世宗第四子,年号乾隆。1735-1796年在位。乾隆在位六十余年,政绩显赫,尤其是开设博学鸿词科,访求书籍,完成《明史》、《续

  • 学圃萱苏

    六卷。明陈耀文编(详见《经典稽疑》条)。此书杂录各书新异之语,不立门目,也无所考订。盖随阅随钞,自备谈资而已。初在陈耀文官陕西时纂此书,因其官署后有双桧,乃题曰《桧林杂志》。待陈耀文归故里后补辑成帙,

  • 参同契

    见《周易参同契》。

  • 河运备纂

    不分卷。不著撰人名氏。旧钞本,不分卷。全书共二十余篇:淮安运河考、高宝运河考、瓜仪运河考、丹阳运河考、苏州运河考、浙江运河考、上江运道考、江西运道考、湖北运道者、湖南运道考、汶河考、洸河考、泗河考、沂

  • 西夏记

    二十八卷。近人戴锡章撰。编年史西夏史书。锡章字海珊,开县人。曾入史馆任职。赵尔在是书序中称“纪盖本张氏鉴《西夏纪事本末》、吴氏广成《西夏书事》、陈氏昆《西夏事略》而增辑之者,益以丛刊搜猎之广使一代得失

  • 新津县志

    四十卷首一卷,清王梦庚原稿,陈霁学修,童宗沛纂。陈霁学,古闽人,曾任新津县知县。童宗沛,邑人,禀生。按新津县志,创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书仅四十一篇,而载赋役者二十三篇。嘉庆十七年(1812)

  • 周易正义

    十四卷。王弼、韩康伯注(详见《周易注》)、唐孔颖达(574-648)疏。孔颖达,字仲达,一曰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少聪敏,日诵千余言。隋末举明经,入唐,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转

  • 古宝贤堂法帖

    四卷。清李清(生卒年不详)辑。李清,生平不详。该法帖承明晋藩之“宝贤堂”命名,勒刻于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共四卷。其中第一卷有朱文公和唐代褚遂良、宋代的黄庭坚;第二卷有元代赵孟頫,明代的唐寅、文

  • 木笔杂钞

    二卷。题宋无名氏撰,其人不可考。此书卷首有小序一篇,称作者息轸多年,小有纪录。因斋前有木笔一丛,遂以定书名。今检其书,皆杂抄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之文。吴子良原书八卷,今传本四卷,此书仅摘抄二卷,多

  • 易类

    《易》又称《周易》,是先秦的卜筮之书。《易》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相传伏羲作八卦,文王重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爻辞,是为《易》的经的部分,到战国时,出现《彖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