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雅俗稽言

雅俗稽言

四十卷。明张存绅撰。张存绅字叔行,号见其,华容(今湖北华容县)人。天启中由贡生官蒲圻县训导。是书有天启二年(1622年)吴炳序、孙谷引,天启三年(1623年)魏说、刘傅增订本序、刘秉铁序、孙谷又序,天启三年自序。书即于天启三年刊行,所刊为增订之本。该书分天文、天时、地理、人伦、饮食、宫室、冠服、器用、礼制、音乐、人事、人物、经说、史说、子说、诗文、字学、动物、植物等共十九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自序谓后先借读书几破万卷,殚三十余年之力,七易其稿。前列引用书目千余种,多唐以来所不著录,大抵钞自类书,子虚乌有。又或标其篇名为书名,颠倒错乱,不可缕指。其凡例一条云出处书目,有既揭总名,而篇章亦复错出,如曰《礼记》矣,又出《王制》、《坊记》;曰《纬书》矣,又出《元命苞》、《援神契》;曰《史记》矣,又出《货殖》、《滑稽》;曰《升庵集》矣,又出《丹铅》、《伐山》之类,非赘也,要以详其言之有稽云云,则亦自知其丛脞矣。”《雅俗稽言》确如《四库提要》所言,往往自诩博赡,故弄玄虚,引用书目如《空谷传声》、《日札》等,均不知为何人著作,确为子虚乌有者也。且体例亦不善,疏漏殊多。然是书辑录范围尚广泛,往往有他书所未载者,颇有参考价值。其例如释“嫦娥”一条云:“常仪,世传嫦娥奔月事,如《离骚》、《淮南子》、《天文志》具言之,要之非实也。《汉书》:常仪,黄帝占月之官。帝喾四妃,常仪氏其后也。仪叶音娥,如《诗》以‘实惟是仪’叶‘在彼中阿’;‘乐且有仪’叶‘在彼中阿’。《太玄》亦以‘各遵其仪’叶‘不偏不颇’。汉碑凡‘蓼莪’皆作‘蓼仪’,则嫦娥之为常仪明矣。自昔人惑于帝妃常仪氏,遂以嫦娥为女子,而因常仪官在占月,遂以嫦娥奔月附会之。羿妻嫦娥,小字纯狐,亦出纬书,迂怪不足信。”此条遍举述及嫦娥故事各书,复论证嫦娥即常仪,为黄帝占月之官,而奔月之说为附会之辞,于嫦娥故事中尚可备一说。明人于古音之学颇为含混,然“娥”“仪”皆歌韵疑母字,张氏所考不误。《雅俗稽言》有明天启三年(1623年)刊本。日本汲古书院《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第四辑收入。

猜你喜欢

  • 外戚事鉴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千顷堂书目》有《明宣宗御制外戚事鉴》五卷。并释曰:此书于汉以下历代戚里之臣,举其善恶之迹,以及其最终所得吉凶,分类而列,共得七十九人。宣德元年四月书成,皇亲各赐一本。《四库》馆臣

  • 大学千虑

    一卷。明穆孔晖撰。孔晖字元庵,堂邑(今山东堂邑县)人,生卒年不详。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谥文简。该书引伸朱熹《大学章句》、《大学或问》之说,并引佛教经籍以为佐证,认为儒释一本

  • 次山集

    十二卷。唐元结(719-772)撰。元结字次山,号猗玗子、浪士、聱叟、漫叟、漫郎、渔者、酒徒漫叟,鲁山(今属河南)人。少不羁,年十七,乃折节向学,师事从兄元德秀。天宝十三年(754)进士。擢为右金吾兵

  • 坦园六种曲

    清杨思寿(1835-1891)撰。杨思寿,字鹤俦,号蓬海、朋海、蓬道人,湖南长沙人。官至候补知府。他博学多才,兼工诗、词、曲、骈文,著述甚多,有《坦园丛书》十四种。《坦园六种曲》收传奇《姽婳封》、《桂

  • 元朝秘史

    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

  • 诗学质疑

    不分卷。廖平撰。廖平有《易说》已著录。此书与《诗纬新解》、《诗纬搜遗》同为廖氏治诗之作,并有一贯之旨。以往论诗者多以为三百篇无义例可言,以至于十五国风之排列顺序也无定规。廖平独以为诗之次序断非随意连属

  • 古雪堂文集

    十九卷。清王令(约1766年前后在世)撰。王令字仲锡,渭南(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均不详。由拔贡生官至广东按察使。王令工诗文。本编“乃其所著杂文,词多蹇涩,似沿其乡文翔凤余派,又好用释典,颇杂宗门

  • 孟子丁氏手音

    一卷。唐丁公著撰,清马国翰辑。公著字平子,苏州吴人。官至太常,赠尚书右仆射。《唐书》有传。《丁氏孟子手音》旧新《唐书》均无著录,《公著本传》只言其著有《太子诸王训》十篇,而未言此书。《宋史·艺文志》载

  • 兖州府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图考一卷。清觉罗普尔泰修,陈顾纂。觉罗普尔泰,满洲人,出身举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任兖州知府。陈顾,官至户部给事郎中。觉罗普尔泰掌兖州后,见府志自金一凤续修后,距当时又四十余年

  • 御注道德经

    二卷。清世祖福临(1638-1661)撰。福临,姓爱新觉罗,名福临,皇太极第九子。清代皇帝,年号顺治。1643-1661年在位。福临六岁即位,由叔父多尔衮、济尔哈朗摄政。顺治元年(1664)入关,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