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顾亭林年谱

顾亭林年谱

①一卷。清吴映奎辑。映奎字止狷,又字银帆,江苏昆山人,贡生。此谱谱主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炎武年轻时曾参加过复社。清兵南下,又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以明遗民自居,累征不仕。晚年定居于华阴。他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都邑掌政、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之风。一生著述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四、五十种。此谱为编者据谱王养子顾衍生所编之诸,掇拾遗闻而成。记谱主一生家世、治学、游历及著述等事。其中有编者友人潘道根校补数条。此谱有光绪四年(1878年)金吴澜刊《归顾朱三先生年谱》本,金刊本卷首有谱主像。又录国史儒林传、全祖望所撰神道表、淞南顾氏世系。谱后附亭林轶诗一首、陈仲达等人所撰诗八首、潘道根题年谱诗二首等。②一卷。清车持谦(1778-1842)补辑。持谦字子尊,号秋舲,江苏上元人。贡生。此谱系补辑吴映奎谱稿而成。车持谦曾独撰亭林年谱未成,后得吴稿本,于是“合未成之本,芟复补遗,按年纂入。彼此相同者仍之,间有谦所增益以及校正讹误者,注中悉以‘谦案’别之”。(《自序》)书中于吴谱增益及订正之处颇多。此谱最早的版本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③一卷。清张穆(1805-1849)补辑。张穆字石洲,山西平定州人(今山西平定县)。贡生。治经史,通天文、算术,尤精西北地理。著有《蒙古游牧记》等。此谱系张氏就车持谦、徐松二谱(徐谱未刊行)增删而成。谱中每条下对所引前者及据己见所增补者,均分别标明。谱后附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谱主入祀乡贤始末,著书目录、诸书所记遗闻逸事。此谱初刊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有寿阳祁氏刊《顾阎年谱》本、咸丰三年(1853年)南海伍氏刊《粤雅堂丛书》本,将此书析为四卷,又采国史本传、全祖望撰神道表、何绍基顾先生祠诗为附录一卷。1918年吴兴刘氏刊《嘉业堂丛书》本,有张穆所作改订,以及缪荃孙等人的校补。1935年有商务印书馆影印的《丛书集成初编》本。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嘉业堂本重印。

猜你喜欢

  • 绿野斋文集

    六卷。附《太湖诗草》一卷。清刘鸿翱(生卒不详)撰。刘鸿翱,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字次白,嘉庆进士,累官至福建巡抚。生卒年失考。是集凡六卷,收议论文、记事、公文告示等各若干。其论文高简中寓恣肆,造

  • 新修仁寿县志

    八卷,清马百龄修,魏崧纂。马百龄,陕西咸宁人,曾任仁寿县知县。魏崧,湖南新化人,进士。仁寿县修志之事,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县令姚令仪,然事未成而姚令离调。又十余年后,县令李太初重议纂修事,于嘉

  • 滕王阁集

    十三卷。含《滕王阁续集》。清蔡士英(生卒年不详)编。蔡士英字伯彦,号魁吾,奉天(今沈阳市)人,降清,划为汉军正白旗。顺治间为江西巡抚。奏免瑞、袁二府浮粮,升漕运总督。卒谥襄敏。有《抚江集》、《督漕奏议

  • 春秋经传朔闰表

    二卷。清姚文田(详见《学易讨原》)撰。文田精通历法,他不满意于前人对《春秋》经传中历法的研究,对杜预等人的说法多有批驳。他认为春秋时日官失职,历法久坏,前后参错,时有不同,杜预《春秋长历》移置闰月,强

  • 历代黄河变迁图考

    四卷。清刘鹗撰。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又字公约,别署鸿都百炼生,室名抱残守缺斋。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早年在河南、山东参与督治黄河。光绪十九年(1893)以知府任用。后弃官经商,曾建议借

  • 澹初诗稿

    八卷。附《见山堂诗抄》一卷。清沈翼机(约1720年前后在世)撰。翼机字西园,号澹初。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诗分十集:《谋野集》、《新安集》,附《黄山纪游百咏》,皆

  • 四时病机

    十四卷。清邵登瀛(生卒年不详)撰。邵登瀛字步青,吴门(今江苏吴县)人。曾为名医薛雪弟子。在当时颇有医名。著有《温毒病论》、《女科歌诀》等。此书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邵氏之曾孙炳扬,对此书予以考订

  • 检说文难字

    一卷。清王筠撰。王筠生平著述,见《说文句读》。据说桂馥曾有此撰。王筠在京时,稔知李璋煜藏桂氏辑本,欲观而李氏不与,便辑此本,以利初学。其例以笔画多少为次。凡隶体与篆大异者,虽不异而猝难辨者,重文之不从

  • 乐府余论

    一卷。清宋翔凤撰。翔凤字于庭,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俱不详。嘉庆举人,官知州。其精心于经学,著有《大学古义说》等。此书为论词之作,只有十六则,颇有独得之处。主要为辨正性的文字,如辨古石刻〔洞仙歌

  • 莲华经石刻

    十四卷。明代董其昌(生卒年不详)书。原本为七卷,因每卷析为二,故称十四卷。大体书成于明万历廿七年(1599)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相距长达十二年之久。有经文近十万字,洋洋大观。但石之存佚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