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鹤林玉露

鹤林玉露

十六卷。南宋罗大经(约1195-约1252)撰。罗大经字景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所记,只知道大约生于宋宁宗初年,死于宋理宗淳祐末年以后。少年时曾就读于太学,嘉定十五年(1222)乡试中举,宝庆二年(1226)登进士第。曾做过容州法曹掾、抚州军事推官等,后受朝廷矛盾纷争牵累,被劾罢去官。自谓“闲居无营,日与客清谈鹤林之下,或欣然会心,或慨然兴怀,辄命童子笔之,久而成编”(《鹤林玉露》序)。取杜甫诗“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之意,定书名为《鹤林玉露》。此书分条记事,体例在诗话语录、小说之间,其宗旨亦在文士、道学、山人之间,大体详于议论而略于考证。书中所引多朱熹、张栻、真德秀、魏了翁、杨万里之语,又兼推陆九渊。极称欧阳修、苏轼之文,谓司马光《资治通鉴》为虚费精力,何况吕祖谦《文鉴》。书中所记多为耳闻目睹,议论多关经国大事,颇为可取。如,“高宗眷紫岩”条,谓高宗对张浚十分宠信,对世传高宗晚年不满于张浚提出异议;“中兴讲和”条,记载宋孝宗锐意恢复未能实现事;“白羊先生”条,记载光宗时的一次未遂政变;“绍熙内禅”记载君臣逼光宗退位、拥立宁宗事;以及“邓友龙使虏”、“官省钱”、“税沙田”、“经总钱”、“庐陵苗盐”、“广右丁钱”、“老卒回易”、“民兵”、“养兵”、“告命”等条记载,皆可补史传之缺,或互相参证。书中还记载了不少文人逸事及见解精辟的诗话,对研究古代诗论的发展多有裨益。明代叶廷秀曾专门从《鹤林玉露》中辑出近四十条诗话,编成《诗谭续集》。书中亦偶有自相矛盾处,如引张栻之说,谓词科不可习;又引真德秀之说,谓词科当习等。今传本不一,主要有十八卷本和十六卷本两个系统。十八卷本分甲、乙、丙三编,每编六卷,主要有日本庆安本、日本宽文本和明活字本、明陆师道钞本等,《宋人小说》本也作十八卷。十六卷本不分编,主要有《四库全书》、《稗海》、《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十八卷本比十六卷本多出四十余条。此外,还有《说郛》节本,《旧小说》收入九则。1981年,王瑞来以日本庆安十八卷本为底本,参以日本宽文本、明活字本、明陆师道钞本、明谢天瑞校本、王叔承校本、南京都察院刊本、小字本、《稗海》本、清进修书院本以及《说郛》、《永乐大典》、《宋史》、宋人文集笔记等书,重新点校,中华书局于1983年出版,是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

猜你喜欢

  • 谈薮

    一卷。旧本题宋庞元英(详见《文昌杂录》)撰。此书《宋史·艺文志》及诸家书目俱不载,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让》考:此书记南宋宁宗、理宗两朝事,而庞元英是北宋神宗元丰中人,作者之伪不言自明,大概是明代人假托。

  • 一山文存

    十二卷。清章梫(约清末民国时在世)撰。章梫字一山,浙江海宁人。官左丞。著有《康熙政要》、《景庙实录》、《明遗民传》、《一山诗存》等。文存内容:卷一、卷二为经说,辑《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我之弗辟》等二

  • 古香山馆诗存

    三卷,清彭洋中(1803-1864)撰。彭洋中字彦深,号晓杭。湖南湘乡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至四川潼川府知府。彭洋中有济世之才,其任邵阳学官时,颇著勤劳。晚宦潼川知府半年,勤政爱民,潼川人称

  • 今乐府

    二卷。明吴炎(1623-1663)、潘柽章(1626-1663)撰。吴炎,字赤溟,又号如晦;柽章,字力田,皆为江苏吴江人。吴炎在明灭亡后不忘故国,不仕于清,专治史学;柽章为明代生员,明亡后隐居不仕。该

  • 许云白先生文集

    四卷。宋许谦(1199-1266)撰。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四库全书总目》评曰:“谦初从金履祥游,讲明朱子之学,不甚留意于词藻。然其诗理趣之中颇含兴象,五言古体尤谐雅言……

  • 太素脉诀

    见《太素脉秘诀》。

  • 礼书

    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1053-1093)撰。祥道字用之,福建福州人。治平进士,除馆阁校勘,后官太常博士,赐绯衣,止于宣义郎。著有《论语全解》等。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此书成于元祐年间,并表上于朝

  • 经笥堂文钞

    不分卷。清雷鋐(生卒年未详。)撰。雷鋐字贯一,号翠庭,福建宁化人,雍正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博览群书,文章言简意赅,具有古文人的风格。著有《经笥堂集》、《读书偶记》等《经笥堂文钞》不分卷,系嘉庆

  • 史觿

    十七卷。明谢肇浙著。肇浙字在杭,福建长乐人,博学能诗文。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著有《五杂俎》、《滇略》、《方广岩志》、《长溪琐语》、《文海披沙》、《小草斋稿》等书。《史觿》摘

  • 春秋宗经录

    十四卷。清杨丕复(详见《仪礼经传通解》)撰。该书意在革除前人违经从传、轻经重传之弊,折衷《春秋》三传之说,而以经文为主,对前人的某些观点有所驳正。该书有嘉庆四年杨彝珍校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