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上陽

上陽

读音:Shàngyáng

【源】 ①以邑为氏(60,62)。上阳为周时北虢之都,故治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村。②周定王之母弟刘康公,食采于刘(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亦称王季子,其后有上阳氏,见《路史》(60,62)。③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仲同封于虢(故城在今陕西宝鸡西,亦称西虢)。虢叔之后,有上阳氏,见《姓源》(17,60,62)。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并注其源:①其据《路史》注云:“刘康公后有上阳氏。”刘康公为周匡王姬班之少子,故此当系出姬姓,“以邑为氏”。②又注:“虢叔后有上阳氏。”虢叔,《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是乃文王之弟,文王封之于虢,因称虢仲、虢叔。虢仲之虢为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之虢城;虢叔之虢,为东虢,为郑武公所灭。其地在今河南荥泽县虢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东虢”、“西虢”曰:“周武王封其弟……”,与《左传》不同。虢叔之后,自然亦当系出姬姓。③《中国姓氏大全》称:“西周时北虢都城名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以邑名为氏。”(按:北虢乃虢仲之别支,都上阳,当以地为氏,此亦系出姬姓。又:《中国姓氏大全》称:“西周时西虢开国君主、周文王弟虢叔”云,有背史实,虢叔封于东虢,西虢之始封君为虢仲,亦北虢之祖。)

猜你喜欢

  • 读音:qiě【音】 且有二音而分为两姓,见《文献通考》(63)。亦见《氏族博考》(16)。《康熙字典》:应读浅野切(Qiě),俗误念苴(Jū)(80)。参见且(Jū)。【源】 东乡族姓(211)。【布

  • 飫斯

    读音:Yùsī《姓氏词典》引 《新唐书》收载,其注称: “唐有饫斯达干。”未详其源。

  • 阿布哈

    读音:Ābùhǎ【综】 或出自金时女真人姓阿不罕氏。清镶白旗满洲领催多尔枝之妻为阿布哈氏(260)。金代女真族姓氏。属女真之 “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金世宗时有阿布哈·德甫,

  • 惹基

    读音:Rějī【源】 彝族姓(375)。

  • 樂利

    读音:Yuèlì【源】 系自姜姓。春秋时齐胡公支子为乐利氏(6,7,12,15,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 《元和姓纂》 云: “齐胡公支子为乐利氏。”以族为氏,未

  • 忽都魯

    读音:Hūdūlǔ《姓氏词典》 引 《新元史》 收载。其注云: “蒙古族姓。元有忽都鲁·沙、忽都鲁·帖木儿。”未详其他。

  • 拓王

    读音:Tuòwáng【源】 ①拓王本高丽族之一小国,归魏后,以国为氏(70)。②北魏伏波将军王罴,镇武川,孝昌三年赐姓拓王氏,见《周书·王盟传》(6,12,27)。③汉司徒王允之裔王思政,西魏废帝二年

  • 乙力

    读音:yǐ lì【源】 勿吉国有乙力氏,见《太平寰宇记》(60,62)。勿吉为古族名,源于肃慎,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黑龙江一带。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

  • 莫舆

    读音:mò yú代北姓,后改为舆氏。(见《魏书·官氏志》)

  • 古蘭

    读音:Gǔlán鄂伦春族姓氏。或译作 “古拉依尔”,原意为公狍子。本氏族名,或以为姓。后改单姓“古”、“关”,盖取其“古兰”之首音谐“古” (或“关”) 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