亍
【源】 彳亍义通于踯躅,或为行氏所变,见《姓氏寻源》(7,60,62)。【布】 春秋时河东(秦置河东郡,故治在今山西永济)有亍氏(1,7,9,60)。今大陆有此姓(91)。【人】 亍衡,楚国大夫(1,7,9)。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读如‘矗’。《风俗通》: ‘河东有亍氏’。《姓氏寻源》: ‘彳亍义通于踯躅,或为行氏所改。’”
春秋时楚有亍衡,为大夫。
【源】 彳亍义通于踯躅,或为行氏所变,见《姓氏寻源》(7,60,62)。【布】 春秋时河东(秦置河东郡,故治在今山西永济)有亍氏(1,7,9,60)。今大陆有此姓(91)。【人】 亍衡,楚国大夫(1,7,9)。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读如‘矗’。《风俗通》: ‘河东有亍氏’。《姓氏寻源》: ‘彳亍义通于踯躅,或为行氏所改。’”
春秋时楚有亍衡,为大夫。
读音:tōu【综】 东晋末南凉臣有鍮勿崘,见《正字通》(62)。鍮音偷,系单姓,作复姓〔鍮勿〕,误(26)。亦作〔鍭〕(91)。罕见姓氏。《汉语大字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正字通》 云: “
读音:Déxiā【综】 僜人姓。西藏察隅有此姓(171)。
读音:Gānjiāng【源】 春秋时吴国干将善于铸剑,其后遂以名为氏,见《路史》(12,21,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善铸剑,故剑以干将得名。”干将,本人名
读音:Lǐmǎ lā【综】 清正红旗满洲前锋三格太之妻为李玛拉氏(260)。
读音:Gēngjì【综】 汉时有太常博士庚季梁,见《汉书》(17,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引 《姓觿》收载;《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亦收,未详其源。“汉有太常博士庚季良。”
读音:Xī《姓氏词典》引《姓谱》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zī【源】 ①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支庶分居于戴(故城在今河南考成东南5里)者,后有菑氏(8,17,60)。②系自曹姓。春秋时邾子捷菑之后(17)。③菑,春秋时齐邑,当居者以邑为氏,见《姓苑》(
读音:Biē/Bye【综】 清时山东寿光县有此姓,见《池北偶谈》(252)。
读音:wūbù【源】 ①相传炎帝参卢之后有乌护氏,见《路史》(60,62)。②北狄(一作赤狄)七姓之一为乌护氏(17,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引 《路史》
读音:Gěngyáng【源】 ①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梗阳(即祁氏邑,故城在今山西清徐),其后以邑为氏(7,60,62)。②春秋时秦宣太后之弟封梗阳君。因以为氏(6)。【人】 梗阳巫皋,春秋时秦大夫(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