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司徒

司徒


读音:Sītú

司徒姓主要是来自官名,古朝廷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后发展成为姓氏。

司徒姓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地区。

司徒姓历史人物有司徒映,唐朝人。唐文宗时为太常卿,辅助唐文宗革除弊政,政绩卓著,为时人称誉。

司徒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三十九位。


【源】 ①相传舜为尧司徒(《周礼》地官之属,掌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支庶以官为氏(6,12,60)。②春秋时卫大夫司徒期之后(17)。一说,卫文公之子司徒瞒成之后(6,12,21)。③春秋时宋司徒边邛之后(12)。一说,宋公族有司徒氏(17)。④春秋时陈成公之子公子招为司徒,其后有司徒氏(6,12,17)。【望】 平安(17,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司徒映,唐时泽州人,官至太常卿(21)。


现行较罕见复姓。分布颇广:今北京,广东之高要、新会、吴川,湖北之监利、武昌,山西之太原、朔州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帝王世纪》曰:“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卫有司徒瞒成,宋有司徒边㣝,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皆为司徒氏。”此以官为氏,系出多门:或系出妫姓(舜后);或出自子还氏(瞒成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十六年》引梁履绳《补释》云:“……‘子还成’,杜云:‘即瞒成’,盖‘子还’,其氏。”);或出自子姓(边㣝后。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二十二年》引《通志·氏族略三》云:“宋平公子御戎字子边,以王父字为氏,孙㣝,为司徒。”)。

春秋时陈有司徒贞子,为大夫;唐代有司徒映,泽州人,太常卿;五代时有司徒翊;宋代有司徒达;又有司徒绰,元祐登科;明代有司徒化邦,溧水人,辽阳卫参军;又有司徒绶,新会训导。

猜你喜欢

  • 赫舒

    读音:Hèshū金代女真族姓氏。为女真之白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至清,融为满族。《清通志·氏族略》作“赫书”,世居叶赫、吉林乌拉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

  • 读音:Lú【源】 鑪本作鑢,见《释文》(11,60)。春秋时楚国有此姓,见《姓氏急就篇》(11,17,21)。【布】 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人】 鑪金,春秋时楚大夫,见《左传》(1

  • 耶午

    读音:Yēwǔ【源】 西夏人姓(95)。

  • 读音:Bāng【源】 或为邦姓所改(62)。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汉语大字典》无此字。

  • 读音:Shuài帅姓来自师姓。古代掌乐之官称师,故乐官之后以师为姓。晋武帝时,师昺任尚书,为避司马师名讳,改为姓帅。帅姓发源于洛阳、长安一带,南北朝后逐渐向周边地区以及江南一带扩展。如今帅姓主

  • 哲蜯

    读音:Zhébàng历史上古羌族姓氏。隋唐之季,我国西域有唐旄国,其贵族领主有哲蚌·纳生。哲蚌,本领地名,以之为姓,其地在今西藏乃东县东北。纳生勾结吐蕃论赞弄囊 (后称“朗日论赞”) 灭唐

  • 读音:Huàn/Huann,Hwan【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

  • 阿古拉里達

    读音:Āgǔlālǐdá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阿火里力歹”。

  • 读音:Niáng/Nyang【源】 ①隋唐时西域苏毗羌部姓,亦称氏(194)。苏毗部唐时为吐蕃所灭,吐蕃人也有此姓。藏族姓。以家族名为姓(170,217)。②现代罕见姓(73,91)。

  • 勒爾

    读音:Lè’ěr【综】 彝族姓。属海莱家支,云南宁蒗有此姓(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