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
【源】 明太祖朱洪武改有姓为宥,见《正字通》(24,60,62)。【布】 明时徐州有此姓(24,62)。
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明滁州宥氏,本姓 ‘有’,有若之后,太祖加 ‘宀’改为宥氏。” 《正字通》亦载: “明洪武时有有日兴,上加宀,赐姓宥,为宥姓之始。”此为有姓所改。
【源】 明太祖朱洪武改有姓为宥,见《正字通》(24,60,62)。【布】 明时徐州有此姓(24,62)。
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明滁州宥氏,本姓 ‘有’,有若之后,太祖加 ‘宀’改为宥氏。” 《正字通》亦载: “明洪武时有有日兴,上加宀,赐姓宥,为宥姓之始。”此为有姓所改。
读音:wǎng lì【源】 拓拔八姓之一有往利氏,见《路史》(60,62)。按,党项族以姓别部,有八氏,把利为一部,而《宋史》作往利,故往利疑即把利。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源不
读音:Yuè【源】 见《姓苑》(15,21,24,60)。【人】 嶽思忠,明时榆次人,弘治举人,通渭知县(15)。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入声”部,初见於《姓苑》,未详其源。(按:
读音:Yīngxián【源】 颛顼帝之后有英贤氏,见《路史》(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颛帝后有英贤氏。”颛帝,即古帝颛顼。
读音:Wèng【源】见《正字通》(86)、《万姓统谱》(15)。 【变】今亦俗作〔瓮〕。 【布】河北隆化(344)、山西汾阳(278)、河南镇平(62)、息县(302)、台湾台北、台中(68,261)
读音:Yǐzhī【源】 高丽国有乙支氏(11,47,60)。高丽即高句丽,汉时古国,故城在今辽宁新宾东北。【人】 乙支文德,隋时高丽人(11)。历史上高丽族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隋书》 注
读音:zhāo wǔ【源】 唐时西域康国,后改名为康居国。本姓温月氏,始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故城在今甘肃张掖西北),因被匈奴所破,西迁,遂有其国,支庶各分封为王,皆氏昭武,示不望本也(7,21,60)。
读音:Měng'èluó【源】①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呼尔哈、阿赖等地(23,63,180,260)。②原姓伊尔根觉罗氏,族甚繁分居东西二寨,西寨改姓蒙鄂啰氏(23)。 【变】①一作〔蒙鄂络〕(18
读音:Qiáng【源】牆,春秋时周地(60)。夷国廧咎如,赤狄别种,故国在今河南安阳西。廧即墙,以地为氏(60,62,63)。【变】亦作〔墻(墙)〕。【布】四川垫江(337)、成都、北京、上海(91)
读音:biē荆人鳖令尸亡,随江至郫。(见扬雄《蜀本记》)寿光有此姓。(见《池北偶谈》)
读音:Xīgōng【源】 ①春秋时齐公族有西宫氏,见《路史》(17)。②春秋时郑公族有西宫氏,见《路史》(17)。③见《姓苑》(9,11,12,15,60)。诸侯子弟居西宫者以为氏,如南宫之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