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ǐn

【源】 ①引为夏时侯国,子孙以国为氏(21)。亦见《姓苑》(15,21)。 ②春秋时鲁公族之后有引氏,见《路史》(17,60)。 ③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引氏,见《魏书·官氏志》(60,62)。【布】 北京、湖北武汉(91)、河北三河(285)、广东顺德(363)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忻州、灵石,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 ①其据 《路史》 注云: “鲁后有引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其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古口引氏改为引氏。” (按: 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魏书·官氏志》 无“古口引”,而作“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校勘记”称: 《广韵》、《姓纂》、《姓解》,“胡古口引” 作“古口引”; 《姓纂》 卷五、卷六,《辨证》、《氏族略》 作“古引”; 沈涛 《随笔》 五以为“今本误衍一 ‘胡’ 字”。《疏证》 以为古 “”、“”音通,“氏既改误,明旧氏必有 ‘胡’ 字无疑。”《胡姓考》 据本书 (按: 此指 《魏书》) 卷九 《肃宗纪》,见 “胡引祖”,以为此姓 “当为 ‘胡引氏’,《官氏志》 作 ‘胡古口引氏’,盖涉上若口引氏而衍。”今按: 氏既改侯,旧氏必有 “”字之说,如出连之改毕,是楼之改高,土难之改山,屋引之改房,在读音上原姓与改姓并无关系。诸姓氏书皆无 “” 字,《广韵》 且注明 “”字“公户切”,岂可为省文或脱字?疑 《志》本作 “古口引文”,当时又别作 “胡口引”,后人旁注“”字,羼入正文。“古口引” 既亦作“胡口引”,亦可省作“古引”或“胡引”。故姓氏书或作 “古引”,而 《肃宗纪》 有“胡引祖”,所论很是,与 《姓氏考略》所引 “改为引氏”之说不同。

《姓氏词典》 称: “元有引住。”

猜你喜欢

  • 中野

    读音:zhōng yě【源】 ①系自子姓。周时宋微子之后,见《潜夫论》(6,12,17,60)。 ②汉时西羌别种党项羌有中野氏(60,62)。 【人】中野彪,春秋时楚文王御史(21)。历史上罕见复姓。

  • 读音:Péng【综】 源出不详。四川米易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榆次、湖北之武昌、云南之马关等地均有分布。马关等地公安局提供,《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kuí【源】 ①葵丘为地名(故地在今河南兰考之旧考城东30里),受封者以为氏,有葵氏(60,62)。②商末殷民七族有终葵氏,其后或改为葵氏(60,62)。【布】 江西萍乡(371)、丰城(357

  • 遜綽爾

    读音:Xùnchuōěr【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长白山(23,63,180,260)。【变】一作〔荪绰尔〕(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长白山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读音:Sōng【源】 见《广韵》(11,63,80)。【变】 一作〔〕(17)。【望】 河南(17,418)。《姓氏词典》 引 《姓觿》 收载。《汉语大字典》亦收, 其引 《广韵》

  • 伊屠

    读音:Yītú《姓氏词典》 引 《汉书》 收载,其注称: “汉有伊屠·知牙师。”未道其详。

  • 读音:Lì【音】 栎氏有荔(Lì)、岳(Yuè)二音。且源出不同,参见栎(Yuè)姓。【源】 ①栎,春秋时郑邑(故城在今河南禹县),因氏(91)。②晋时林邑国(故城在今越南南部)王之子燮,受邑栒栎,其

  • 读音:Yì【源】 ①源于商朝。《商书》有谊柏、仲伯作典宝。《汉书·古今人表》作义伯。义姓当始此(11,60,62)。②义渠之后有义姓(17,62)。义渠乃春秋时西戎之一,分布于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

  • 读音:Nìng【源】 见《康熙字典》(80)。寗,邑名,或以邑为氏。【变】亦作甯(17)。【布】四川安县(322)、山东蓬莱、北京密云等地均有此姓。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

  • 读音:Lù路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氏。路,原为水名,作潞。初汉置路县,东汉改为潞县,该县有许多人以潞命氏,称潞姓,后复为路姓。二是以爵号为姓氏。唐尧时,帝喾后裔玄元因功封为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