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慕容

慕容


读音:Mùróng

慕容姓主要是出自鲜卑族。鲜卑族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因以慕容为姓。

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东晋到十六国时期得到极大发展,望族居于敦煌郡及雁门郡。

慕容姓历史人物有北宋人慕容晖,与苏轼为友,嗜酒如命且很有才思,因他家有两株楠木,所以人称双楠居士。

慕容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三十六位。


【源】①昌黎棘城慕容氏,源出鲜卑。汉桓帝时,鲜卑大人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是为慕容部之始。以部为氏(6,7,12,17,27)。②灵州慕容氏,源出吐谷浑。唐时李靖平吐谷浑于西海之上,获其王慕容伏允,见《旧唐书》。隋以前,吐谷浑无姓慕容者,疑其族为鲜卑慕容氏之支裔(242)。【变】初慕容破后,种族乃繁,天赐末,颇忌而诛之,时有遗免,不敢复姓,皆以舆(一作兴)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27,63)。后有改姓慕氏、兴氏者(27,70)。【望】敦煌(17,60,418)。【布】台湾台北(68)、安徽淮南(362)、湖北钟祥(388)、广东新丰(296)、顺德(363)等地均有此姓。【人】慕容廆,前燕时鲜卑人,晋永嘉初自称鲜卑大单于,太兴初封辽东公(61)。


现行较罕见复姓。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历史上鲜卑族姓氏。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三国魏志·注》 所引 《魏书》 云:“汉桓帝时,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是为慕容部之始,此因地命部,因部为氏。” ②郑樵注云: “高辛少子居东北夷,后徙辽西,号鲜卑,国于昌黎棘城。至涉归为鲜卑单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 遂以 “慕容” 为氏。③又注: “或云冠 ‘步摇’,音讹为 ‘慕容’。” 《晋书·慕容廆载记》 尤详: “其先有熊氏之苗裔。……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此为号。魏初,莫护跋建国於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 ‘步摇’。其音讹为‘慕容’。” 后或音讹而为 “莫舆” 氏。④郑樵又注:“初,慕容氏破,后种族仍繁,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时有免者,皆以 ‘兴’ 为氏。延昌末,诏复旧姓,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於他族。” ⑤或为冒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氏》 载: “慕容超本汉祖同阎氏,冒姓阎,后又姓慕容氏。”

后魏有慕容白曜,济南王; 隋代有慕容三藏,大将军; 唐代有慕容琦; 宋代有慕容彦逢,刑部尚书。

猜你喜欢

  • 读音:Yù喻姓主要是源自俞姓,祖先为黄帝时医官俞跗,其后代遂以俞为姓。南宋时,俞姓人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博闻强识,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样样知喻,就将喻姓赐给他,俞姓子孙于是便以喻为姓。喻姓

  • 肖司徒

    读音:Xiàosītú《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云: “今香港有此姓。” (按: 我国近古以来,已出阁之女不再称名,而以 “×门×氏” 称之,如本姓司徒氏,嫁作肖家妇,则称肖门司徒氏,简作肖

  • 读音:Kuà【源】 见《字汇》(91)。《中国姓氏大全》 引 《字汇》 收载。其注云:“罕见姓,现代无此姓。”未详其源。

  • 夏父

    读音:xià fǔ【源】 系自曹姓。春秋时邾娄颜公之子夏父,其后以王父字为氏(7,60,62)。【人】 夏父展,春秋时鲁文公时大夫(7,26)。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

  • 就賴

    读音:Jiùlài【综】 代北姓。即菟赖氏(70),后改为就氏(27)。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引 《河南官氏志》注云: “就赖氏改为就氏。”望出河南。

  • 读音:Nā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Dān【源】耼,春秋时姬姓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子孙以国为氏(91)。 【变】同聃(86),一说即耽(91)。《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其注云: “罕见姓(又作‘耽’),但南北皆有。耼为古

  • 阿單

    读音:Ādān【综】 北魏时改代北阿单氏为单氏,见《魏书·官氏志》(6,12,27,7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代北人姓,后改为单氏。”代北,

  • 哈勒嘎爾

    读音:Hǎlègāěr裕固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有载,或作“卡勒嘎尔”,本为户族名,或以代姓。后改单姓“哈”、“何”,盖取户名之首音谐汉字“哈”或音近之“何”而得。

  • 读音:Wū/U【综】 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