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也
【源】 北魏时代北复姓。其先出自铁勒斛律部,后降蠕蠕。拔也稽余裔入归北魏,遂以部名拔也为姓(27,242)。【变】至隋时改称拔曳固(60)。【人】拔也恶蚝,北周时夏州刺史,后镇秦州(17,21,242)。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与斛律同祖,为拔也部,因氏焉。”《姓氏考略》注云: “回纥姓。一作拔野古,亦曰拔野固、拔曳固。居碛北,在仆固东,与斛律同祖,号拔也部,后改斛律为拔也氏。”
【源】 北魏时代北复姓。其先出自铁勒斛律部,后降蠕蠕。拔也稽余裔入归北魏,遂以部名拔也为姓(27,242)。【变】至隋时改称拔曳固(60)。【人】拔也恶蚝,北周时夏州刺史,后镇秦州(17,21,242)。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与斛律同祖,为拔也部,因氏焉。”《姓氏考略》注云: “回纥姓。一作拔野古,亦曰拔野固、拔曳固。居碛北,在仆固东,与斛律同祖,号拔也部,后改斛律为拔也氏。”
读音:zhuōlì【综】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七十之妻为俄卓力氏(260)。
读音:Wūshílán【源】 代北人姓(6,9,12,17,27)。【变】 北魏时改乌石兰氏为石氏(6,12,27,60)。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庾信之夫人原为乌石兰氏,乐陵人,系晋司徒乐陵公石苞
读音:Nài【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中国姓氏集》(62)和《新编千家姓》(73,91)。【布】 河南登封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陕西之韩城、河南之郑州、广东之丰顺、广西之灌阳
读音:A-qū【源】 彝族姓。属曲涅家支(375)。
读音:Yùlǐbólǐ【源】 元时蒙古人姓。其先本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一作安塔哈山)部落,自曲出(一作库春出,似酋长名)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一作伊埒巴尔山),因此为氏,号其国为钦察(24,57)。【
读音:Bìlǔ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别剌歹”。
读音:Zhuōduōmù【源】 清蒙古八旗姓。源出金时女真人姓准土谷氏(23),世居乌噜特(一作兀鲁特)(23,63,260)。【人】 清镶黄旗满洲骁骑校官德之妻为卓多穆氏(260)。历史上少数民族姓
读音:Dádá【源】 达怛即鞑靼,当以部为氏。唐时敦煌有此姓(232)。
读音:Dàlián【源】 ①相传古贤人大连之后(7,24,60)。亦见《姓苑》(9)。②秦汉时西北之高车部(铁勒之别称)有十二姓,其第四姓为大连氏,见《魏书》(17,60)。【变】 后改为连氏(91)
读音:yuán【源】 ①战国时魏侯支庶新垣氏之后,见《姓源》(17)。 ②垣,秦邑,属略阳郡,以邑为氏,见《风俗通》(1,7,11,21,60)。略阳垣氏,氐人,见《宋书》(242)。【望】 下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