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pǔ

【源】 ①北魏献帝以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6,9,17,27,70)。②宋时西南苗酋归顺,赐姓普氏(17,24)。③明、清时云南彝族土司多普姓(242)。今彝族仍多此姓(128,130)。④拉祜族黑苦聪人哈那氏,汉姓为普(134)。⑤哈尼族责别氏,汉姓为普(137)。⑥蒙古族姓(369)。【望】 河南(17,418)。【布】 分布较广,尤以云南多此姓。【人】 普几,北魏时交州刺史,交阯侯,亦作周几(70)。普贵,宋时贵州土人,开宝中纳土归顺,赐王爵以镇一方(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邑,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邱北、路南等地均有分布。汉、藏、彝、侗、傈僳、拉祜、景颇、哈尼等多个民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续通志·氏族略·补遗·诸方大姓》 注云: “后魏献帝次兄为普氏。” 《中文大字典》 注引 《万姓统谱》 亦云:“后魏十姓,献帝次兄为普氏。今陕西西安府有普氏。”此当出自鲜卑族之拓跋氏。②彝族之普姓,源於“普除普”,本氏族名,遂以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 “” 而为单姓; 又,“普除普” 乃彝语“布氏族” 之音译,或取其汉意 “”,谐以汉姓“” 而为单姓。

元代有普德; 又有普恩,云南师宗州土官,武德将军; 明代有普理; 又有普泰,陕西人。

猜你喜欢

  • 读音:Kuài【源】 ①哙,春秋时卫大夫采邑,因氏,见《姓源》(17)。②燕王哙之后(8,12,17,60)。【望】谯郡(17),燕郡(418)。【人】哙参,周时孝子,见《孝子传》(7,12)。罕见姓

  • 屈利

    读音:Qūlì《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 收载,“唐有屈利失”。未详其源。(按: 疑“屈利失”为人名,并非复姓“屈利”而单名 “失”。姑收录以备考。)

  • 读音:Pū现行罕见姓氏。今广西之灌阳有分布。《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谱》注云: “古代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姓。” 《姓氏考略》亦收,其注云: “夷姓。《魏志》:建安二十年,巴夷朴胡举巴夷来附

  • 錫爾馨

    读音:Xī'ěrxīn【源】 ①元人姓(24)。②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赫图阿拉(23,63,180,260)。【人】塔拉齐,锡尔馨氏,元人(24)。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

  • 读音:péng【源】 ①春秋时齐大夫隰朋之后,见《姓考》(17,60,62)。 ②清正黄旗满洲马甲七十之妻为朋氏(260)。此系清满洲人姓。【布】 浙江义乌(277)、安徽淮南(362)、河北隆化(3

  • 色哷哩

    读音:Sèlièl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珲春(23,63,180,260)。【变】 ①亦作〔色勒里〕(180)、〔色勒理〕(260)。②清正蓝旗满洲马甲嘉苏之妻为色埒哩氏(260),〔色埒哩〕似

  • 读音:Shà/Shah【音】亦音Xià。【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浙江上虞(279)、上海嘉定(351)、湖南湘潭(373)、北京、上海(91)等地均有此姓。

  • 太傅

    读音:tài fù【源】 汉时太子太傅疏广(一作疎广)之曾孙彦则,避王莽乱于太原,以先人官称为氏(6,12,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汉太子太傅疎广曾孙彦则避王莽

  • 读音:Chè【综】 见《中国著者码号编制法》(63)、《中国姓氏集》(62)。大陆(91)、台湾台北、台南、高雄(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运城、新疆之塔城等

  • 庫汗

    读音:Kùhàn【源】 南北朝西魏恭帝赐武川人王勇为库汗氏,见《北史》(27,60,62)。 【人】 库汗勣,唐贞元中范阳判官殿中御史(7,12,63)。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