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ú

【源】 ①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8,17,60)。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②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7,60,62)。③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12,21)。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7)。【变】 ①留即刘之本姓(17)。②亦作〔畱〕(9)。【望】 会稽、东海(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留盻,汉强圉侯(7,17)。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23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 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②又引 《姓源韵谱》 云: 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③郑樵则云: “按《姓纂》: ‘卫大夫留封人之后。’ 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 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④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 “刘诞谋逆,贬姓为留。” 《姓氏词典》 注云: 留,古地名,有二: 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则云: “ (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 与 《姓氏词典》 所谓 “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之说不同。而近於 《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 之论。⑤《广韵》 则云: “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

《姓氏词典》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 留,旧或作 “”。

汉代有留肹。(按, 肹, 或作肸, 音xī。 《姓氏词典》 引作 “”,误。) 又有留长孺; 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 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 (宋) 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 明代有留睿。

猜你喜欢

  • 读音:sī【源】 ①中官设私府令一人,私姓宜因此,见《后汉书·百官志》(60,62)。张澍云:天子以下之官皆曰私(60)。②汉时西域有私姓(60,62)。【布】 新疆呼图壁(342)、北京、湖北武汉(

  • 斗谷

    读音:dòu gǔ斗谷於菟之后。(见《姓氏考略》)

  • 即利

    读音:jí lì【源】 春秋时宋微子之裔有即利氏,见《路史》(17,60)。【人】 即利渠弥,春秋时宋戴公时大夫(6,7)。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路史》 云: “宋微子后有

  • 读音:Méng【综】 彝族姓。云南漾濞小村乡有此姓。

  • 读音:Ěr【源】 ①尔朱氏之后,去朱为尔氏(60,62)。②蒙古族姓(344,369)。【望】 代郡(60,62)。【变】 亦作〔��〕(91)。【布】 山西汾阳

  • 桐同

    读音:Tóngtóng《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编》 收载,未详其源。

  • 托羅特

    读音:Tuōluótè【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克什克腾(一作克西克腾)(23,63,260)。【变】 清镶蓝旗蒙古马甲额登之妻为拖罗特氏(260),〔拖罗特〕似即托罗特之异译。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

  • 读音:Yǐ【音】 亦音以(Yǐ)(17)。【源】 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故以为氏,见《集韵》(17,62)。【变】 苡即姒(17)。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

  • 訛一

    读音:Éyī【源】 西夏人姓(95)。

  • 读音:/Eh,O【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