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掘
【综】 源出鲜卑,后徙居宛川(242)。《南凉录》作折掘,《广韵》作〔折屈〕(27)。《晋书》载,西秦乞伏乾归,有叠掘河内,率户五千降(242)。
【综】 源出鲜卑,后徙居宛川(242)。《南凉录》作折掘,《广韵》作〔折屈〕(27)。《晋书》载,西秦乞伏乾归,有叠掘河内,率户五千降(242)。
读音:Kēěrluó元代“色目人” 姓氏。乃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译作“苦里鲁”。
读音:Dūbō历史上罕见复姓。本古部族名,北魏时高车部有都播族,族人或以族为姓。遂称都播氏。参见《中国通史》。
读音:Jíliū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yuán【源】 鲜卑人姓。系自拓拔氏,秃发傉檀之后。秃发傉檀系北魏圣武帝拓拔诘汾长子疋孤九世孙,河西王,其地在今青海境内,史书上称南凉,为西魏乞伏炽盘所灭。其少子秃发破羌出奔北魏,北魏太武帝拓拔
读音:Yúqiáng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收载,其据《路史》注云: “禺彊氏后有彊氏。” 禺彊,黄帝玄孙。其后有禺彊氏,或为禺氏、彊氏、强氏,此以名为氏。
读音:Yī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伊尹之后。二是为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伊姓今尤以河北为多。伊姓历史人物有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曾辅佐商汤灭夏,综理国事,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相。伊姓在《百家姓》中
读音:Wǔ'niè【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萨哈尔察(23,63,180,260)。【变】 后改为武氏(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萨哈尔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或改
读音:Púhóu【源】黄帝之子少昊之裔有蒲侯氏,见《路史》(17,60)。一说,春秋时鲁襄公与莒子遇于蒲侯氏,见《左传》,杜预注,蒲侯,邑名,盖以邑为氏(17,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读音:Jièzhuō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Kāimáomó【综】台湾土著姓。清道光六年,淡水厅下南庄(今苗栗南庄乡)之赛夏族人之姓,原义为高,后改为高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