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蒙古

蒙古

读音:měng gǔ

【源】①蒙古,族名。辽、金时又译萌古、蒙骨、蒙古里等。唐代为室韦之一部,称蒙兀,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畔。回鹘国亡,西迁,进入蒙古高原东部,分迭儿列斤、尼鲁温两大支,繁衍为许多部落。金代,各部趋向联合,称合木黑蒙古。至元太祖并蒙古高原各部,建蒙古国(397)。以部为氏(71)。又,《元史》中称蒙古氏者,乃本部人,以部为氏。而称蒙古某氏者,此乃别部人来降,编入蒙古军,赐姓蒙古氏,所谓俾氏族(23,24)。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土默特(23,63,260)。③元时都元帅察罕,本姓唐古鄂摩克氏,太平本姓贺氏,均赐姓蒙古氏(24)。 【望】彭城(71)。 【变】亦作〔忙古〕、〔萌古〕、〔萌骨〕、〔蒙刮〕、〔朦国〕、〔蒙葛〕、〔蒙哥〕、蒙括等(71)。《高丽史》作〔蒙古拽〕(431)。至清亦有改称蒙果者(180)。 【人】蒙古纲,金时咸平府猛安人,本名胡里纲,承安进士,累官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61)。蒙古丑闾,元时元统进士,累官京畿漕运副使,出知安陆府(57)。


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乃 “蒙兀”之音转,其意为“”。《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金代,为女真族姓氏。其源有二: 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承安二年进士蒙古纲是也; 又,《金史·百官志》 “黑号之姓有蒙古氏,与《元史》所载‘赐姓蒙古氏’者异。”金代有蒙古呼喇,右补阙;又有蒙古满都,大兴主簿。②至元代,则为蒙古族姓氏。其源有别:“本为部名,遂以为氏。元太祖创业于此。”又,或为赐姓:“察罕本姓唐古鄂摩克氏,太平本姓贺氏,并赐姓蒙古氏。”又,“别部人来降编入蒙古军者,于本姓上加‘蒙古’二字。睿宗时贾实喇本姓贾氏,赐名实喇,俾氏族于蒙古人同。”《续通志·氏族略》按:“元人称蒙古氏者,皆本部人,盖即系籍之义。其别部人来投者,於本姓上加‘蒙古’二字,即所谓‘俾氏族与蒙古人同’也,至察罕、太平之称‘赐’蒙古,究属作史者之讹传耳!”③至清代,仍为蒙古族姓氏。世居土默特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乃金、元蒙古氏之后裔。《清通志·氏族略》按:“蒙古本部名。金时有蒙古呼喇、蒙古满都诸人,盖以部为氏;至元太祖入居此部,后创大业,以之赐姓,‘蒙古’遂为元之总部,而蒙古氏为大族。考《元史·列传》中有称蒙古氏者,此本部人,以部为氏者也;有称蒙古某氏者,此别部人来降编入蒙古军,因而赐姓者也。今蒙古中尚有此氏,盖即金、元之遗族,为蒙古诸族中之一姓云。”

猜你喜欢

  • 布薩

    读音:Bùsà【源】 清满洲八旗姓。源出金时女真人姓仆散氏。世居瓦尔喀(23,63,180,260)。【变】 ①后改为林氏(180)。②清镶红旗满洲马甲乌令厄之妻为布察氏(260),驻防珲春正白旗中有

  • 读音:fú【源】 见《万姓统谱》(15,21)。【布】 湖北武汉有此姓(91)。【人】 敷季淮,明时四川犍为人,洪武中福建松溪县知县(15,2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汉、江西之新余等地有分

  • 读音:Bīn【源】见《姓苑》(9)。【变】 一作〔��〕(91)。【人】 蠙涸,唐咸通年间人士,知音律(7,9,24)。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词典》据

  • 博靈果爾

    读音:Bólínɡɡuǒ’ěr【综】 清驻防巴尔虎正蓝旗、正黄旗中均有博灵果尔氏,世居呼伦贝尔(259,260)。

  • 读音:chū【源】 见《姓苑》(9,11,12,60)。【望】 郓城、南郡(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人】 初暐,宋时胶水人,第进士,历官集贤院,知潍州(6

  • 浪我

    读音:làng wǒ【源】 唐时西羌酋长之姓有浪我氏,见《唐书》(60,62,63)。历史上羌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 其注据《唐书》 云: “生羌酋长之姓有浪我氏。”

  • 子驷

    读音:zǐ sì郑穆公騑字子驷之后。(见《万姓统谱》)

  • 读音:huáng【源】 ①相传为古代三皇之后,因氏,见《风俗通》(1,12,15,60)。三皇之说不一:一曰天皇、地皇、人皇,二曰伏羲、女娲、神农,三曰伏羲、神农、祝融,四曰燧人、伏羲、神农。 ②系自

  • 读音:yù晋有誉粹,为平原太守。(见《万姓统谱》)

  • 读音:Fù【综】 见《中华姓府》(63)。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阳泉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