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iè

【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南),后失爵,以国为氏(6,9,12,17,60)。②唐弘文馆直学士谢偃,卫州人,本姓直勒,其祖孝敬仕北齐,改姓谢氏,见《旧唐书·文苑传》(60,242)。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今满族姓(344)。④土族谢加氏后改为谢氏(194)。⑤台湾土著(65)、蒙古(344)、土家(387)、苗(117)、彝(130)、朝鲜、回、黎、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北魏时赐龙骧将军谢懿为大野氏(7)。【望】 会稽、陈留(17,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45%。【它】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改姓谢(65)。【人】 谢恩,春秋时鲁人(1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江,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傣、壮、白、蒙、满、水、瑶、苗、土、畲、藏、仫佬、仡佬、土家、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谱》亦云: “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② 《姓氏词典》 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之,以国为氏。”③或系直勒氏所改。《姓氏考略》 据 《旧唐书·文苑传》 云: “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 望出陈留、会稽。④后或改为 “” 姓。郑樵注云:“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⑤土家族之谢姓,由夕姓音变而得。⑥藏族之谢姓,则出自 “谢资” 氏,本部族名,以部为氏,省改为 “”。⑦土族之谢姓,出自孩如一孔。“”音变而为 “”,遂以为氏。注⑤——⑦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 东晋有谢安、谢道蕴;南朝宋有谢灵运; 清代有谢希逸。

猜你喜欢

  • 读音:è即鄂氏。汉鄂千秋,亦作谔千秋。西夏有谔氏。(见《姓氏寻源》)

  • 乞连

    读音:qǐ lián即出连氏。(见《西秦录》)

  • 虢季

    读音:Guójì【源】西周铜器铭文中所见之氏,系虢氏之分支(94)。

  • 大彭

    读音:dà péng【源】 古帝颛顼之后有陆终氏,其第三子为彭篯,封于大彭(故城在今江苏铜山西30里之大彭山),谓之彭祖,后有大彭氏(7,24,60)。【人】 大彭豕韦,周时商伯,见《国语》(60,6

  • 歌滥

    读音:gē làn唐金徽州部落之姓。(见《唐书》)=55

  • 顏盞

    读音:Yánzhǎn【源】①金时女真人姓(71)。颜盏,金女真部落,居曷懒兀主(今海兰河上源)、隆州(故治在今吉林农安)等地,以部为姓(398)。②金时赠会州人郭禄大、郭暇䗫等均为颜盏氏

  • 瑚爾喀

    读音:Húěrkā《姓氏词典》 据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载。其注云: “满族姓氏。清顺治时镶蓝旗满州副都统锡纳海,姓此氏。”未详其他。

  • 读音:Hòng【源】 见《康熙字典》(63,80)。《姓氏词典》 引 《康熙字典》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yīng【源】 ①系自偃姓。皋陶之裔仲甄封于英(故城在今安徽英山东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7,11, 12,17)。②清满洲八旗姓萨克察氏后改为英氏(180)。③锡伯族英图里氏汉姓为

  • 歸海

    读音:Guīhǎi【源】见《中华姓府》(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