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òu

【源】 ①春秋时楚国有豆氏,见《路史》(60,62)。②汉时校尉豆如意,从卫青破匈奴,以有功封关内侯,其后有豆氏(60,62)。③北魏时改代北赤小豆氏为豆氏,见《魏书·官氏志》(60,70,242)。又,北魏时鲜卑姓豆卢氏之后有豆氏,见《姓考》(17)。④明时云南和曲州(故治在今云南武定)土知州为豆氏,系彝族(253)。⑤台湾土著赛夏族豆豆哇来氏,后改为豆氏(65,385)。⑥回族姓。【望】 代郡(17,60,418)。【布】 分布较广,湖北、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豆姓人口68%。【人】 豆如意,汉武帝时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61)。豆求周,北魏时吏部尚书(21,242)。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鱼台、平度、昌乐,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澄海,云南之河口等地均有。汉族、彝族、土家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①其据《路史》 注云:“楚有豆氏。”(《中国姓氏大全》亦注:“周代楚国有豆氏,为汉族豆姓之始。”)②又注:“鲜卑亦有豆氏。”“赤小豆氏改为豆氏。鲜卑族豆卢氏简为姓豆。” ④又云: “后汉校尉豆如意之后。” 豆如意以校尉从卫青破匈奴有功,封关内侯。

后魏有豆大田 (或作 “豆代田”); 明代有豆长宁,河南卫千户; 又有豆革,安塞主簿; 清代有豆斌,雍正时总兵。

猜你喜欢

  • 曲木

    读音:Qūmù【综】 源出不详。见《贵姓何来·古今姓氏表》(77)。《姓氏词典》 引王述民 《新注音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

  • 揚武里

    读音:Yánɡwǔlǐ【综】 清镶红旗满洲闲散春灵之妻为扬武里氏(260)。

  • 读音:Yùn【综】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中国姓氏集》(62)、《新编千家姓》(73)。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大同、临汾,广东之新会、澄海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

  • 蔭奈

    读音:Yìnnài《姓氏词典》 引 《唐书》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 “唐有荫奈特勒。”未详其源。

  • 三種

    读音:Sānzhǒng【源】 代北姓,见《复姓录》(12,63)及《姓苑》(7,9)。《姓氏词典》 引 《姓苑》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 士彊

    读音:Shìjiáng【源】 春秋时齐侯之裔有士强氏,见《路史》(17,60)。【变】 一作〔士疆〕(17,62)。

  • 運掩

    读音:Yùnyǎn《姓氏词典》收载,其引 《希姓录》 注云: “即运奄氏,源于赢姓。‘赵之后。’ 赵出自赢姓。”

  • 读音:jìn【源】 缙云氏之后(8,9,15,17,60)。【变】 一作〔搢〕(91)。出古帝魁缙云氏之后。(见《姓氏考略》)

  • 步大汗

    读音:bù dà hān【源】 出自塞北,后迁至中土河南(6,12,27,60)。步大汗氏为步六汗氏之讹,即破六韩氏之异译,乃匈奴之贵种也(70)。【变】 ①后改为韩氏(6,7,60)。②亦作〔大汗步

  • 都蘇勒

    读音:Dūsūlè【源】元时蒙古人姓(24)。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鄂都台妻都苏勒氏”,此“以姓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