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Tái

邰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封地为姓氏,源于姜姓。据说后稷为帝尧的农官,因功封邰,子孙就以邰为姓氏。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大利稽氏,入中原后改为邰姓。

邰姓发源于陕西武功。唐中期,邰姓由山东临清迁居开封。宋靖康年间,邰茂任成都同知,三子分居贵州、湖南、湖北。邰中泰为宜城邰茂的曾孙,进士后任知县,知府,江淮节度使等职,兵败后居溧水长山。

邰姓历史人物有邰茂质,明代著名孝子。其母怕雷,每逢雷雨,茂质便以身护母。母亲去世后,每遇雷雨,他便赴母墓护之,雷止才归家。因茂质闻雷护母,成为“二十四孝”之一。邰中泰公,宋代大臣,曾任江淮节度使。曾经与文天祥联兵抗元,兵败未成。邰格之,明代制墨名家,世代制墨,是休宁派的创始人,亦是成套丛墨———集锦墨的创始人。现存有“文玩”、“世宝”、“蟠螭”等款墨。

邰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七十位。


【源】 ①系自姬姓(一说姜姓)。炎帝之裔,后稷为帝尧大司农,因功封邰(故城在今陕西武功西南),支孙以为氏(7,17,21,60)。 ②北魏时大利稽氏后改为邰氏,见《魏书·官氏志》(60,62)。 ③土家(387)、满(344)、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平卢(17,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邰端,宋时儒林郎佥判连州(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乐亭,山东之平度、东平,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汉、苗、满、蒙等民族皆有此姓。《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或以国为氏。《说文解字·邑部》: “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国。” 《康熙字典》据 《说文》 注云: 国名,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帝喾元妃,邰氏女也(按: 此“”,或作“”,音“”,亦作 “有台”。《姓氏考略》 注“”云: “出有台氏之后。后稷母姜嫄,有台氏女,望出武功。”) 生弃,为后稷,后封於邰。是周弃之前已有邰 (台) 氏,其外家也,系出姜姓,以国为氏。②或以邑为氏。《姓氏考略》 据 《说文》注云: “出自姬姓,后稷为尧大司农,以功封邰,支孙氏焉。”后稷,此指周祖姬弃,其封邑亦即古邰国,地在今陕西武功县。③ 《姓氏考略》 据 《周书》又注: “大利稽氏后改为邰氏。”④苗族之邰姓,或由欧姓所改。《中国人的姓名·苗族》 收载,未道其详。

明代有邰茂质; 清代有邰祈,任平南县知县。

猜你喜欢

  • 拉察岱

    读音:Lāchádài元代“色目人”姓氏。为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剌乞歹”。

  • 读音:Pú蒲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于姒姓,有扈氏之后。他的后人曾为西羌酋长,家中有池长蒲草,形状与众不同,谓之蒲家,因以为姓。二是以封地名为姓氏。相传夏朝封舜帝子孙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 貝庫哩

    读音:Bèikùli【综】 清正红旗满洲闲散阿兰泰之妻为贝库哩氏(260)。

  • 論欽

    读音:Lùnqīn《姓氏词典》 引 《唐书》 收载,其注称: “唐有论钦明思。”未详其源。此姓当出自吐蕃族。吐蕃族人际间多称名,不冠姓氏 (至今藏族亦多是)。为表自尊、尊人,名前常冠以官职

  • 读音:chì【音】 又音棘(Jì)(1,21,60)。【源】 见《姓苑》(60)。【变】 亦作〔勑〕(16)。【望】 辽东(12,17,60,418)。【布】 广西都安(288)、浙江开化(310)、

  • 读音:Bō《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收载。“唐有蔔写”,未详其源。

  • 鄭蕭

    读音:Zhèngxiāo【综】 当由郑、萧两单姓合成。原藉福建晋江。今台湾有此姓(236)。

  • 读音:Péng【综】 源出不详。四川米易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榆次、湖北之武昌、云南之马关等地均有分布。马关等地公安局提供,《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亦收载,未详其源。

  • 務爾魯特

    读音:Wù’ěrlǔtè【综】 清蒙古正蓝旗中有务尔鲁 特氏(260)。

  • 寳濟

    读音:Bǎojǐ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科尔沁及察哈尔地方,乃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