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ú

【源】①吴后有馀氏,见《路史》(60,62)。②越王无疆之次子蹄守欧馀山之阳,有馀氏(60,62)。③晋时有馀頠,著《复姓录》。自云出自傅馀氏(6,12)。韩馀氏、傅馀氏、夫馀氏均为汉时复姓。此三复姓之后或均有馀氏。④鲜卑族有馀氏(6,12)。⑤西夏人姓(24)。⑥辽东馀氏,夫馀人,其先为夫馀之种,其后入居中国,遂以国为氏,后改为馀氏(242)。一说,百济王姓馀氏(11,17)。 【望】雁门(17,60,418)。 【布】浙江江山有此姓(325)。 【人】馀蔚,东晋末后燕荥阳太守,原扶馀王(61)。馀惟兴,明时博平人,嘉靖中麻合州吏目(21)。


罕见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①或为傅馀氏所改。《广韵》曰: “傅馀氏本自傳说,说既为相,其后有留於傅巖者,因号傅馀氏。秦乱,自清河入吴。汉兴,还本郡,馀不还者曰傅氏,今吴郡有之。” 傅馀氏省而为傅氏,当亦有省而为馀者,故郑樵注云: “晋馀頠, 著《复姓录》, 自云本出傅氏。”②疑亦为韩馀氏所改。《广韵》 称: “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弃于齐。号韩馀氏。” 当亦有馀氏,此以名为氏,系出姬姓。(按: 韩与周王室同姓。) ③或为夫馀氏所改,而以夫馀为氏者所出殊异。《姓氏考略》 据 《路史》注称: “吴后有馀氏。”《中文大学典》 注引 《风俗通》亦称: “吴公子夫概弃楚,其子在国,以夫馀为氏。”此当系出姬姓。《中国姓氏大全》注称: “古渤海国有扶馀府,居者以地名为姓。” 《姓氏考略》 据 《北史》注称:“百济国王姓夫馀氏。此以国为姓。一作 ‘扶馀’。”其后或亦为馀氏。④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云: 越王无疆之次子蹄,守欧馀亭之阳 (按:欧馀亭,《中国姓氏大全》引作“欧馀亨”,误)有馀氏。亭有山,亦以欧馀名之,即昇 (升) 山,在今浙江吴兴县东。此当以地为氏,省而为 “馀”,系出姒姓。⑤或云出自鲜卑族。然而郑樵注称: “《前燕录》有馀元、馀和、馀严崇,旧云 ‘鲜卑种类。’ 然既出傅氏无因出鲜卑。”(按:郑说不足以服人——同姓而不同源者比比皆是矣,何独 “既出傅氏,无因出鲜卑”?)⑥或出自羌族之党项人。《续通志·氏族略》称: “(西)夏有翰林学士馀精方。”⑦馀、余,古代为不同的两个字,各自为姓,自不同。今“馀”可简化作“”,馀姓或亦写作“”,馀、余二姓遂混而为一。

《姓氏词典》 称: 战国时燕有馀崇; 《中国姓氏大全》载: 十六国时后燕有馀蔚,扶馀王。南朝宋有馀庆; 隋代有馀璋。

猜你喜欢

  • 读音:zhū【源】 颛顼帝玄孙陆终之第五子安,赐姓曹。周武王封安之裔曹挟为附庸,居于邾(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后灭于楚,子孙遂以国为氏(4,9,12,17,60)。【布】 北京、上海(91)、湖北钟

  • 納囊

    读音:Nà’náng历史上藏族姓氏。本氏族名,或以(氏)族为姓。时有赞普之妃,在其名字之前,“习惯加上姓氏,如纳康妃喜登”,喜登为名,“纳康”为氏族名,亦即姓氏,一作“纳南”。见《中国人的

  • 阿法尼安

    读音:Āfǎ′ní′ān高山族姓氏。台湾高山族之卑南人有此姓。本为房名,以房名为姓。姓名构成: 名前、姓后。有“扎那法斯·阿法尼安”者。“扎那法斯”为名; “阿法尼安”为其祖奶名

  • 尼音圖

    读音:Níyīntú【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哈达(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哈达地方,乃满八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賈史

    读音:Jiǎshǐ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马边、峨边等地有分布。此姓系马边等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合剌訥惕

    读音:Hélánèti【综】 蒙古族姓。源出蒙古弘吉剌惕部之分支,内蒙古巴林右旗洪格尔、查干诺尔、益和诺尔等地均有此姓,汉姓为韩(384)。

  • 公保

    读音:Gōngbǎo《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引 《甘肃省革命烈士英名录》 云: “今甘肃夏和县有此姓。”乃现行姓氏。未详其源。

  • 巧歹

    读音:Qiǎodǎi【综】 元时蒙古人姓(33)。

  • 读音:Jǐng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会》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Er,O【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