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何南凤生平

何南凤生平介绍

何南凤(1588-1651),广东梅州兴宁市石马人,是佛教临济宗传人,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字道见,家名觉从,号知非,又号雷山,又称半僧先生,初堂老人,牧原和尚,跛足道人。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生,清代顺治八年(1651)卒,终年六十五岁。>>查看何南凤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何南凤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后来,他决意出家,历游齐、鲁、吴、越等地名山寺庙,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和祥云等地寺庙;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济寺。他博采各家,创立了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劝人行善”为主要教义。由于其学说适应了当时客家地区群众的需要,在粤东、赣南、闽西一带以及东南亚都有其门徒,其学说颇有影响。

  南凤世家书香,父疑吾,字心吾,明代万历年间岁贡生,母刘氏。

  南凤生而颖悟,过目成诵,每试辄冠军,年十五,入秀才,博览群书。早年,偶阅佛教《坛经》,恍然有悟,决计出家。他的父亲得知后,把他从佛寺带回来,仍叫他专心研究儒家经籍,年二十八中举(明万历四十年己卯),第二年入京会试,在途中遇见了黄山的普门禅师,相与谈禅,志趣相投,便又决定出家,再当和尚,远游山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近至平远、龙川、潮州等地名寺。也曾在神光山佛寺住持多年,并在神光山麓亲建曹源寺一座。晚年定居江西南昌普济山,在寺内坐而逝。

  南凤逝世后,他的门徒印致在普济山建塔一座,在塔内安葬南凤的骨骸。当年神光山南凤的僧徒也在曹源寺右边修建南凤的衣冠冢,安葬南凤的的发爪、法器遗物。

  南凤有子二人,长名先甲,次名先庚,都入了秀才,一说先甲早年曾参加反清复明起事。

  南凤信佛参禅,当了和尚,却不拘形式上的仪节和禁戒,仍饮酒食肉。娶妻生子,“成婚后,妻亦和,得子后,子亦孝”。

  南凤性至孝,自谓“会元及第之念,幼长怀之,参禅看破。只因会试欠债,思得一薄宦以偿,再以慰老母殷望”。但他终未做官,晚年思念“老母在堂,杖履归省,依依亲舍者数年。”

  南凤出家后,虽参禅弃儒,但终不忘儒。他认为儒释本无二致,僧和俗也是可通的。他以儒家的“格物、致和、平天下”与释氏之“明心见性度众生”为宗旨,时而出家,时而还俗,毫无拘束。作《半僧先生传》以自况。自谓“一言半语,本诸先圣之要,出诸自得之真。信得及者,依而行之,直可超凡入圣,度生死苦。则谓之半僧先生而己矣。”所著诗文不少,但他不愿集而成书,每数月,即取手稿投之于水火。今仅存他的门徒辑录的诗六十四首,歌吟赞偈十一首,尽牍八篇,文十二篇,名曰《初堂余稿》。前人有评:“疾没世而名不称,非先生志也。独怪今来,实学真才,脱然名利如先生者。回不多觏。”

猜你喜欢

  • 殷英童

    北齐人。善画,兼工楷隶。

  • 邯郸淳

    邯郸淳(约132年—221年),一作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yǐng)川阳翟(dí)(今禹州市)人,三国魏书法家,官至给事中。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 姚云文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江西高安人。咸淳四年进士。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有《江村遗稿》,今不传。《全宋词》存词九首。

  • 殷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孝章,一字孝伯,号强斋。少从杨维桢习《春秋》。博学精审,勤于纂述。洪武初曾任咸阳教谕。念母致疾而卒,年四十六。门人私谥文懿先生。有《道学统系图》、《强斋集》、《陕西图经》、《关中名胜集》、《昆山志》、《咸阳志》。

  •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 傅于天

    傅于天,字子亦,号览青,咸丰至光绪初叶人士。清彰化东势角(今台中东势镇)人,一作朴仔口庄(今丰原市朴子里)人,又作翁仔社人。为邑生员,二十六岁卒。曾构草堂于东势峰下、大甲溪边,额曰“肖岩”,躬率子弟耕读于其间。与吕氏兄弟、丘逢甲曾同游台南,唱和之作集为《竹溪唱和集》。

  • 郑金銮

    郑金銮,字殿仙。方坤四女,闽县林守良室。

  • 宋玉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阳宜城)人,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 李敬玄

    李敬玄(615年-682年),亳州谯县(今安徽谯城)人,唐朝宰相。李敬玄早年曾为唐高宗的侍读,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尚书右丞、太子右庶子、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后进拜中书令,封赵国公。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为洮河道大总管,率军征讨吐蕃,因不通兵事,大败而回。后被贬为衡州刺史,又任扬州长史。永淳元年(682年),李敬玄病逝,追赠兖州都督,赐谥文宪。

  • 朱应登

    (1477—1526)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