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徐锡麟生平

徐锡麟生平介绍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地主绅商家庭,幼读私塾,喜欢算术、天文,先后取得廪生、副举人等功名。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仇视清廷,其父恐受连累,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表示脱离父子关系。>>查看徐锡麟的诗词古文

秋瑾关系

  《戊戌喋血记》说,秋瑾听闻徐锡麟之死很绝望,因此后来她放弃了逃跑的选择,慷慨就义。
  徐锡麟与秋瑾并无儿女私情
  中新网杭州10月10日电(记者 严格)坐在记者面前的徐乃达刚刚参加纪念辛亥革命的一个活动,这并非因为他的身份——美国飞翔网讯控股集团公司执行董事,也不是因为其姐姐徐乃锦嫁给了蒋介石的长孙蒋孝文,而是因为其祖父徐锡麟。
  在会场里,坐在徐乃达旁边的是秋瑾的后人,他们交流了一个流传了百余年的话题:他们是恋人吗?
  徐锡麟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他们先后加入光复会,共赴日本求学,共同创办大通学堂,共同谋划浙皖起义,最后徐壮烈牺牲,秋从容就义。
  而由邱礼涛执导,黄奕、杜宇航、黄秋生、郑嘉颖等人主演的《竞雄女侠·秋瑾》也引起了广泛争议,黄奕饰演的秋瑾和杜宇航饰演的徐锡麟两人关系亲密。
  针对秋瑾徐锡麟为表兄妹和情侣的说法,徐乃达经过考证均不成立,在徐家家谱中没有发现和秋瑾的关系,秋瑾是拿着光复会会长蔡元培的介绍信第一次见到徐锡麟,如果是表兄妹就不需要介绍信。
  “秋瑾巾帼不让须眉”,徐乃达认为这并不符合当时男性的审美倾向,何况徐锡麟当时已婚,夫妻非常恩爱,其妻子王振汉与秋瑾情同姐妹。
  徐乃达认为秋瑾徐锡麟年纪相仿,志同道合,但并无儿女私情。
  虽没有儿女私情,但他们100多年前共同发动浙皖起义后来被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前奏。
  徐锡麟为浙江绍兴人,1907年7月6日,时任安庆巡警学堂监督的徐锡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发动起义,终因准备仓促、寡不敌众被捕,英勇捐躯,其后秋瑾在浙江绍兴牺牲。起义虽很快失败,但却撼动清廷,震惊中外,大大激励了时人推翻清朝的斗志。
  现定居上海的徐乃达为徐锡麟之孙,他告诉记者,根据家中长辈口述,祖父徐锡麟出生在绍兴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父亲徐凤鸣秀才出身,当过县吏,家有田地百余亩,又在绍兴城内开设“天生绸庄”、“泰生油烛栈”,资本甚厚。但其从小就是桀骜不驯,自幼“器物过手,辄破坏之”,十二岁那年,为了“学武功”,跑到深山大岭中的寺庙去当小和尚,其后曾祖父为了避祸甚至和其断绝父子关系。
  “按照现在的标准,几乎就是个问题少年”。徐乃达这样定义其祖父。
  徐乃达认为1903年的日本之行对徐锡麟走上革命之路影响极大,在日本徐锡麟认识了很多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了解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同时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革命志士章炳麟。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东京博物馆看到了一座中国古代大钟在那里展示,他想中国的文物怎么被日本人掠夺过去,加上之前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等,让他觉得必须彻底革命。
  1907年徐锡麟牺牲后,其独子也就是徐乃达的父亲徐学文不满两岁与祖母避难日本,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回到故乡绍兴,其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徐学文赴德留学,1946年担任台湾樟脑局局长举家迁往台湾,徐乃达出生于台湾,2000年后徐乃达长住上海,担任美国飞翔网讯控股集团公司执行董事、上海捷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台湾,徐乃达记得在念小学的时候当时国文课本里就有一课叫《徐锡麟传》,上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就说,“我们班上有位同学,他的祖父就是这个人。”然后他就叫徐乃达站起来,当然没有这篇课文了。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知道徐锡麟的人并不多,徐乃达觉得正常,但他觉得很多年轻人对于中国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不知道秦汉唐宋,不知道辛亥革命,不知道台湾和大陆的风风雨雨。
  “历史是不断在重演的”。喜欢历史的徐这样认为,对于牺牲在百余年前的祖父徐锡麟,他觉得其出生富贵却赴汤蹈火投身革命最后以身许国,其见义勇为的精神至今价值犹存。
  1989年徐乃达陪同老父亲第一次回到大陆,在浙江绍兴徐锡麟故居,徐乃达父亲徐学文泪流满面。这也是徐乃达第一次看到自己父亲的眼泪。
  “那时上海浦东还是一片荒凉,有人建议我投资买地,我说神经病,现在看来我是神经病”。谈及大陆的高速发展,徐乃达感慨万千。
  100多年前徐锡麟被凌迟处死,临刑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
  “我看到了祖父为之牺牲的富强中国”,徐锡麟之孙徐乃达非常动情。(完)

之死

在如何处理徐锡麟的问题上,清廷参照了了当年“刺马案”张汶祥暗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先例。当年张汶祥所受的是剖挖心脏之刑,新任安徽巡抚冯煦请示两江总督端方后,决定仿行。行刑之日,先由刽子手持铁锤将徐锡麟的睾丸砸烂,再剖腹取出心脏,这颗心脏被拿去祭祀恩铭的“在天之灵”,然后被恩铭的亲兵们烹熟下酒。清廷此时正在实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转型,却不惜逆流而动,以如此残忍的手段杀害徐锡麟,更坐实了革命党对其“假立宪、假改革”的指控。

经历

在日本
  1901年徐锡麟出任绍兴府学校算学讲师,得到知府重用,后升为副监督。1903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会中竟有中国古钟在展,徐锡麟愤感列强欺中国太甚。不久结识陶成章、钮永建等,在他们影响下,徐锡麟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放弃对清政府的希望,弃改良而从革命。当时,“《苏报》案”事起,日本留学生群起反对,徐锡麟也慷慨解囊,积极参与营救章炳麟。归国后,在家乡建蒙学、设书局,以期开启民智,因遭排挤,事竟不成,仍退任副监督之职。此时,俄人逼我远东,徐锡麟恸哭国弱受欺,于是投笔从戎,开始苦练枪法。
  1904年初,绍兴城内大善寺地产被天主教觊觎,将至不保。徐锡麟得知后,抱病奔走,呼吁群众与教会作斗争,又积极发动绍兴各商号联名上书官府。因群情激愤,官府不敢包庇,天主教图谋终未得逞。该年冬,徐锡麟因事过上海,得遇蔡元培、陶成章,首批加入光复会,后成为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回绍兴后,徐锡麟创办了大通师范学堂,罗致少年英俊,教以军法纪律,为革命培养人才。他还积极结交各地会党,甚至延请他们为学校教练。不久,徐锡麟借北上联络大盗冯麟阁之机,出山海关,过吉林、奉天,走西北边疆,查看了山川形势,并亲见日、俄在中国疆土上张狂角逐,愤愤不平,欲挥刀沙场“为国死”。
  谋革命不易,为了达到反满目的,徐锡麟等人逐渐产生了“以术倾清廷”的思想,他们打算以捐官之法,使光复会的成员学习军事,乘机打入清廷内部,以掌握军权。于是他向清廷捐了一道员头衔,指分安徽候补。经多方活动,1905年冬,受绍兴徐克丞资助和徐锡麟表叔、湖南巡抚俞廉三推荐,徐锡麟与马宗汉、陈伯平各捐得官职,并被获准前往日本学习陆军。但到日本后,由于清廷驻日公使的阻挠,学习陆军的计划被破坏,无奈回国。

归国后
  徐锡麟
  归国后, 徐锡麟等人又打算进一步打入官府,“藉权倾虏廷”。通过发动利用各方关系,徐锡麟谋得筹办安庆陆军小学之事。后因表叔俞廉三的推荐和徐锡麟本人的精明干练,终于得到安徽巡抚恩铭重用,光绪三十二年。冬季他到了安庆,向抚院落报到,恩铭接见后,派他为安徽 巡警尹。他小心逢迎,拜恩铭为师,恩铭引为亲信,又派他兼任巡警学堂会办。徐锡麟食清廷之禄,却时刻不改革命之志。1907年2月,徐锡麟与秋瑾约定在皖、浙同时举行反清武装起义。起义原定7月19日举行,因一会党人员在上海被捕,招供出革命党人的一些别名暗号,两江总督端方电令恩铭拿办。恩铭召徐锡麟计议,徐锡麟见自己别号在列,知事机迫人,遂决定于7月8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举义。谁知恩铭这天有事,要求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无奈起义只得于6日举行。外援不至,准备未周,起义堪忧。
  6日,恩铭及文武官吏陆续齐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开始.徐锡麟当时呈上毕业名册,口头报告了毕业官兵人数,随后市场说:“报告,今天有革命党人起事!”恩铭拍案高声说:“在哪里?什么人?”徐即应声说:“在这里,就是我。”话音没落,就朝恩铭连射数枪。大家夺门逃命。恩铭在被抬出去时喊叫道:“快把乱党就地正法。”于是藩台冯煦命令大家一齐集中到抚院。顾松也去了,他们集中在大堂后东边大厅里,忽闻上房内哭声震天,又见同仁医院院长、美国人戴世璜与拎着包的一行人匆匆走出,大家围上去打听消息,戴说”不中用了,身中六七枪,尤以右耳及腰部两颗子弹无法治理。“一会儿,人声又开始杂乱,几名士兵将徐锡麟反绑着押来了。他见藩台说:“大帅安否?”冯将脚一跺,说:“畜生,大帅待你何等恩厚,现被你枪杀,还敢问安否?”徐笑道貌岸然:“问大帅安问正是私谊也。”接着说:“枪杀恩铭,此乃正义也。”这时忽然传说“太太下来了。”宣称要将徐先剜心,后斩首。

英勇就义
  徐锡麟遇难前神情安然
  公堂之上,面对审判,徐锡麟义正词严,怒斥清廷专政误国。清官质问徐锡麟:恩铭待你不薄,为何刺杀。徐锡麟厉言道:“恩抚待我,私惠也;我杀恩抚,天下之公也。”清官又问:汝常见恩铭,为何不于署中杀之。徐锡麟言:“署中,私室也;学堂,公地也。大丈夫作事,须令众目昭彰,岂可鬼鬼祟祟。”遂自写供词,愿一人承担责任,不牵连学生。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慷慨就义。审讯时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瑞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
  1907年7月7日,徐锡麟惨遭杀害,心肝被挖,用于炒菜。
  徐锡麟的英勇事迹和大无畏气概为后人钦服,正像柳亚子诗中所言:
  慷慨告天下,灭虏志无渝。
  长啸赴东市,剖心奚足辞!
  徐锡麟以官员身份刺杀恩铭,引起了清廷的极大震惊,一时间,人人自危。清政府先防康梁党,后防革命党,继防留学生,今又防及侯补道,其心忐忑,其势飘摇,革命成功已胜利在望。

故居

  徐锡麟故居位于绍兴东浦镇孙家娄,晚清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占地1133平方米,徐锡麟青少年时代在这里生活、读书。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号光汉子,华夏志士,华夏先烈。清山阴东浦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秉性刚强,崇拜英雄豪杰。21岁中秀才,无意仕途,好论国事,曾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师并副监督,开设特别书局,经销新书,宣传排满革命。创办热诚学堂,自任体操教员。1904年加入光复会,次年创办大通学堂,训练会党骨干,后捐道员官衔,去安徽任陆军小学堂会办、巡警学堂监督,以合法身份进行革命活动。准备浙皖起义。1907年7月6日,因事被察觉,仓卒举义,枪杀巡抚恩铭,终因寡不敌众被捕,英勇捐躯。

  徐锡麟故居现辟作徐锡麟生平事迹陈列室对外开放。

  徐锡麟现葬在杭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纪念建筑

墓址
  在杭州西湖区风篁岭下南天竺,龙井路旁。原演福寺旧址。
  徐锡麟牺牲后,遗体安葬安庆城北马山。民国元年(1912年)1月21日,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三烈士灵柩运经上海,在永锡堂召开追悼大会,同时追悼的还有陶成章。次日烈士灵柩运至杭州,葬于孤山东南麓。1964年,徐锡麟墓及附近葬左右的陈伯平、马宗汉墓被分藏三坛,迁鸡笼山。墓碑同时随迁,墓表藏劳动路孔庙。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墓遭破坏,碑石无存。1981年9月,遗骨由鸡笼山再迁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三烈士遗骨重换骨坛,坛内各置砚石一方,上刻姓名和“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南天竺”字样。新墓为三座圆形墓,徐锡麟墓居中,高100厘米,直径400厘米。左为马宗汉墓,右为陈伯平墓,皆市80厘米,直径250厘米。均用大块青石砌成,上植草皮。

锡麟街
  锡麟街是为了纪念为推翻清廷在安庆牺牲的烈士徐锡麟而命名的。1906年春,徐锡麟以候补道员的身份来到安庆,出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他积极发展革学堂起义”,一度攻占军械所,但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徐锡麟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曾提到此事,并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药》这篇著名的小说,表达了对刽子手的痛恨和对烈士的深深悼念。革命胜利后,安庆人民为纪念这位烈士,就把他起义地点旁边的一条街道命名为“锡麟街”,并在人民路旁立起一座他的塑像,以示纪念。

生平

  1901年徐锡麟出任绍兴府学校算学讲师,得到知府重用,后升为副监督。1903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会中竟有中国古钟在展,徐锡麟愤感列强欺中国太甚。不久结识陶成章、钮永建等,在他们影响下,徐锡麟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放弃对清政府的希望,弃改良而从革命。当时,“《苏报》案”事起,日本留学生群起反对,徐锡麟也慷慨解囊,积极参与营救章炳麟。归国后,在家乡建蒙学、设书局,以期开启民智,因遭排挤,事竟不成,仍退任副监督之职。此时,俄人逼我远东,徐锡麟恸哭国弱受欺,于是投笔从戎,开始苦练枪法。

  1904年初,绍兴城内大善寺地产被天主教觊觎,将至不保。徐锡麟得知后,抱病奔走,呼吁群众与教会作斗争,又积极发动绍兴各商号联名上书官府。因群情激愤,官府不敢包庇,天主教图谋终未得逞。该年冬,徐锡麟因事过上海,得遇蔡元培、陶成章,首批加入光复会,后成为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回绍兴后,徐锡麟创办了大通师范学堂,罗致少年英俊,教以军法纪律,为革命培养人才。他还积极结交各地会党,甚至延请他们为学校教练。不久,徐锡麟借北上联络大盗冯麟阁之机,出山海关,过吉林、奉天,走西北边疆,查看了山川形势,并亲见日、俄在中国疆土上张狂角逐,愤愤不平,欲挥刀沙场“为国死”。

  谋革命不易,为了达到反满目的,徐锡麟等人逐渐产生了“以术倾清廷”的思想,他们打算以捐官之法,使光复会的成员学习军事,乘机打入清廷内部,以掌握军权。于是他向清廷捐了一道员头衔,指分安徽候补。经多方活动,1905年冬,受绍兴徐克丞资助和徐锡麟表叔、湖南巡抚俞廉三推荐,徐锡麟与马宗汉、陈伯平各捐得官职,并被获准前往日本学习陆军。但到日本后,由于清廷驻日公使的阻挠,学习陆军的计划被破坏,无奈回国。

  归国后, 徐锡麟等人又打算进一步打入官府,“藉权倾虏廷”。通过发动利用各方关系,徐锡麟谋得筹办安庆陆军小学之事。后因表叔俞廉三的推荐和徐锡麟本人的精明干练,终于得到安徽巡抚恩铭重用,光绪三十二年。冬季他到了安庆,向抚院落报到,恩铭接见后,派他为安徽 巡警尹。他小心逢迎,拜恩铭为师,恩铭引为亲信,又派他兼任巡警学堂会办。徐锡麟食清廷之禄,却时刻不改革命之志。1907年2月,徐锡麟与秋瑾约定在皖、浙同时举行反清武装起义。起义原定7月19日举行,因一会党人员在上海被捕,招供出革命党人的一些别名暗号,两江总督端方电令恩铭拿办。恩铭召徐锡麟计议,徐锡麟见自己别号在列,知事机迫人,遂决定于7月8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举义。谁知恩铭这天有事,要求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无奈起义只得于6日举行。外援不至,准备未周,起义堪忧。

  6日,恩铭及文武官吏陆续齐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开始.徐锡麟当时呈上毕业名册,口头报告了毕业官兵人数,随后市场说:“报告,今天有革命党人起事!”恩铭拍案高声说:“在哪里?什么人?”徐即应声说:“在这里,就是我。”话音没落,就朝恩铭连射数枪。大家夺门逃命。恩铭在被抬出去时喊叫道:“快把乱党就地正法。”于是藩台冯煦命令大家一齐集中到抚院。顾松也去了,他们集中在大堂后东边大厅里,忽闻上房内哭声震天,又见同仁医院院长、美国人戴世璜与拎着包的一行人匆匆走出,大家围上去打听消息,戴说”不中用了,身中六七枪,尤以右耳及腰部两颗子弹无法治理。“一会儿,人声又开始杂乱,几名士兵将徐锡麟反绑着押来了。他见藩台说:“大帅安否?”冯将脚一跺,说:“畜生,大帅待你何等恩厚,现被你枪杀,还敢问安否?”徐笑道貌岸然:“问大帅安问正是私谊也。”接着说:“枪杀恩铭,此乃正义也。”这时忽然传说“太太下来了。”宣称要将徐先剜心,后斩首。

  公堂之上,面对审判,徐锡麟义正词严,怒斥清廷专政误国。清官质问徐锡麟:恩铭待你不薄,为何刺杀。徐锡麟厉言道:“恩抚待我,私惠也;我杀恩抚,天下之公也。”清官又问:汝常见恩铭,为何不于署中杀之。徐锡麟言:“署中,私室也;学堂,公地也。大丈夫作事,须令众目昭彰,岂可鬼鬼祟祟。”遂自写供词,愿一人承担责任,不牵连学生。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慷慨就义。审讯时挥笔直书:“蓄志排满已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本拟杀恩铭后,再杀瑞方、铁良、良弼,为汉人复仇。”

  1907年7月7日,徐锡麟惨遭杀害,心肝被挖,用于炒菜。

猜你喜欢

  • 朱梦炎

    (?—1378)元末明初江西进贤人,字仲雅。元至正间进士。明太祖召居宾馆,命与熊鼎集古事为质直语名《公子书》,教公卿子弟。洪武十年进礼部尚书。稽古右文,援古證今,剖析源流如指掌,文章详雅有据。

  •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周恩煦

    周恩煦,字晓芙,泰顺人。拔贡,官江苏直隶州州判。有《晚华居遗集》。

  •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 朱泰修

    朱泰修,字镜芗,海盐人。道光丁未进士,官宝应知县。有《竹南精舍诗钞》。

  • 顾敬

    顾敬,滕国公顾时子,濠人。金吾卫镇抚,洪武十五年嗣济宁侯,为左副将军。平龙泉山寇有功。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敬坐死,爵除。

  • 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晚清官员、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王鹏运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 柴随亨

    柴随亨(一二二○~?),字刚中,号瞻岵居士,江山(今属浙江)人。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三十七(《宝祐四年登科录》)。曾知建昌军。宋亡,与兄望、弟元亨、元彪俱隐于榉林九磜之间,世称‘柴氏四隐’。著作已佚。明万历中裔孙复贞等搜辑遗稿,编为《柴氏四隐集》。事见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一。柴随亨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为本,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