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诗词古文>于志宁生平

于志宁生平介绍

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唐朝,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他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终至被废。唐高宗继位后,于志宁升任侍中,又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他在唐高宗废后之事中,没有表明立场,因而得罪武则天,被贬为荣州刺史,并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宁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定。>>查看于志宁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于志宁是北周太师于谨的曾孙,隋末曾任冠氏县长,后因山东大乱,弃官回乡。

  617年(大业十三年),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入关中。于志宁到长春宫拜见李渊,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与殷开山等人一同辅佐李世民。次年,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封李世民为秦王。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加封天策上将,并开设文学馆。于志宁被授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皇太子,不久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数论朝政

  629年(贞观三年),于志宁担任中书侍郎。当时,唐太宗在内殿宴请近臣,问道:“志宁在哪?”有司答复道:“敕令召见三品以上官员,于志宁只是四品官。”唐太宗遂特命于志宁参加宴会,又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

  635年(贞观九年),朝廷欲设立天子七庙,群臣都建议以西凉武昭王李暠为始祖。于志宁却以李暠没有开创大唐基业为由,加以反对。

  639年(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欲任命功臣为世袭刺史。于志宁进谏道:“这样做会使后患无穷,不是长久之计。”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劝谏太子

  640年(贞观十四年),太子李承乾日益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唐太宗大喜,赐他黄金十斤、绢帛三百匹,又让他兼任太子詹事。

  641年(贞观十五年),于志宁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孝。唐太宗将他夺情起复,命中书侍郎岑文本宣谕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太子需要教诲,请你以国事为重。”于志宁只得复职。

  当时,李承乾在农忙季节命人建造曲室,数月不停工,又沉溺于歌舞。于志宁进谏道:“如今的东宫是隋朝时修建的,那时人们就说它奢侈豪华,怎能再进行雕凿装饰。工匠官奴都是犯法亡命之徒,他们带着钳子凿子等物来往进出,宫廷警卫不能盘问。警卫在宫外,奴隶在宫内,怎不令人担心呢?东宫里多次响起鼓声,乐官乐工时常被留在宫里不让出去,前几年皇上的口谕告诫,殿下能不想想吗?”。
李承乾不但不听劝告,还任用许多宦官,一同作乐。于志宁又劝谏道:“宦官身心都不健全,善于阿谀逢迎,靠着主子受宠作威作福,凭借上传下达制造祸患,所以历代都有宦官之祸,导致国家覆灭。如今殿下周围任用的全是宦官,轻慢高官,欺压朝臣,使得品级混乱,法度废弛,连路人都觉得奇怪。”太子更加不高兴。

  后来,李承乾又私引突厥人,相互狎昵,而且不许宫中仆役轮休。于志宁再次进谏:“东宫仆役都有父母儿女,不许他们休息,有失宽厚仁爱。达哥支等突厥人,人面兽心,难以教化,把他们引进内室,甚为不妥。”李承乾大为恼怒,暗中派刺客刺杀于志宁。刺客不忍下手,于志宁这才得以幸免。

  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废李承乾为庶人,东宫官属除于志宁之外全都获罪。唐太宗还抚慰他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不久,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

担任宰相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于志宁改任侍中,加封光禄大夫、燕国公,成为宰相,并监修国史。

  651年(永徽二年),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命将其即刻斩首。于志宁劝道:“春季不宜行刑,而且诬陷谋反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请按律法等秋分后再判决。”高宗采纳。不久,于志宁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兼太子少师。
655年(永徽六年),唐高宗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当时,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褚遂良坚决反对,司空李勣暗中支持,而于志宁则一言不发,并未表态。

  656年(显庆元年),于志宁改封太子太傅。659年(显庆四年),于志宁请求退休。唐高宗便解除他尚书左仆射之职,任命他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晚年被贬

  不久,许敬宗诬陷于志宁党附长孙无忌,唐高宗遂将他贬为荣州刺史。

  664年(麟德元年),于志宁改任华州刺史,因年老请求退休,获得批准。

  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宁病逝,终年七十八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

  676年(上元三年),唐高宗追复于志宁为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轶事典故

  唐高宗曾赏赐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三人田产,于志宁推辞道:“臣家自从北魏以来,世代居于关中,家中颇有产业。张行成、高季辅如今才开始经营田产,希望把赐给我的土地赐给他们。”高宗非常赞赏,于是把赐给他的土地分赐给张行成、高季辅。

家庭成员

祖父:于义,隋朝潼州总管,封建平郡公。

父亲:于宣道,隋朝上仪同,封威安县公。

嗣父:于宣敏,隋朝奉车都尉。

儿子:于立政,官至太仆少卿、虢州刺史。

儿子:于慎言。

墓葬纪念

  于志宁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陵前镇兴隆村东,200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林占梅

    林占梅,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 张野

    (350—418)东晋南阳人,居柴桑,字莱民。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孝友。州举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征拜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依慧远。后端坐而逝。

  • 韩屿

    韩屿,五代时人。为祠部郎官。与道士李守微友善。事迹据《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三。《全唐诗》存诗1首。

  • 周霆震

    (公元一二九二年至一三七九年)字亨远,安成(一作安福)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八岁。以先世居石门田西,自号石田子初,省称石初。多从宋诸遗老游,得其绪论。延佑中,(公元一三一七年)再试不售,遂杜门谢客,专意于诗古文。霆震亲见元代之盛,又亲见元代之亡,故其诗忧时伤乱,感情至深。所著石初集十卷,附录一卷,《四库总目》人目为元末之诗史。

  • 宗密

    (780—841)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

  • 董德元

    董德元(1096—1163),字体仁,江西省乐安县流坑人,南宋恩榜状元。生于绍圣三年(1096)。累试不第,特奏补文学。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举,殿试时欲点为第一,以有官之故,改为进士第二名,赐“恩例与大魁等”,时称“恩榜状元”。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侍郎。绍兴二十五年(1155),任参知政事,掌左仆射(副宰相)职权。[1] 秦桧死,罢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被论落职。隆兴元年(1163)卒,年六十八。

  •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 褚亮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 周裕

    周裕,祁阳(今属湖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进士。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官辰州通判,擢御史。事见清嘉庆《祁阳县志》卷一九。今录诗二首。

  • 杜笃

    (?—78)东汉京兆杜陵人,字季雅。少博学,不修小节。得罪美阳令,被囚,会大司马吴汉卒,于狱中为诔,辞最高,光武帝赐帛免刑。后仕郡文学掾。章帝建初三年以从事中郎从马防击西羌,战殁。有《明世论》、《论都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