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上的今天>“印尼糖王”黄仲涵逝世

“印尼糖王”黄仲涵逝世

在101年前的今天,1924年7月6日(农历1924年6月5日),“印尼糖王”黄仲涵逝世。

黄仲涵

黄仲涵(1866年11月-1924年7月6日),字泰源,祖籍福建同安,1866年11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府三宝垄市,著名印尼华侨企业家。黄仲涵的父亲黄志信曾参加小刀会,后逃亡印尼当店员,1863年3月自己开办“建源栈”商行。黄仲涵十几岁就开始协助父亲经营商行。1890年开始接替父亲经营“建源栈” 。20世纪初,父亲逝世,黄仲涵继承父亲产业,成为了响当当的“印尼糖王”。靠“一体化发展”的经营要诀,黄仲涵的“糖业帝国”不但顶住了实力强大的荷兰、日本等同行们的竞争压力,而且迅速发展壮大,其9家糖厂最高年产量达10多万吨,占印尼国内消费市场的一半左右,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份额,甘蔗种植、航运、金融业等具有相当规模。他的私人资产估计为千亿荷盾以上,是继“华商先驱”张弼士之后而早于“华侨旗帜”陈嘉庚的又一华商顶尖巨富,是20世纪初影响最大的华商。

黄仲涵幼时入私塾,接受中、荷文教育。其父黄志信,参加过闽南小刀会起义,起义失败后南渡印尼三宝垄,十年后为三宝垄巨富。黄仲涵成年后佐父经商,精通业务,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接替父亲经营建源公司。同年被荷兰殖民当局任命为“玛腰”(Majoor,陆军少校),专理华侨事务。

光绪十九年(1893年),黄仲涵将建源公司改组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除继续经营米业外,还经营橡胶、咖啡、椰干、木棉、薯粉、茶叶、胡椒、玉米、花生、植物油等出口贸易。次年起,他以独到眼光,投资1000万荷盾,先后创办5座大型糖厂,拥有蔗园100万亩。选派有才干的青年到各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不惜重金聘用外国专家和购置最新设备,采用科学的种蔗制糖方法。民国12年(1923年)建源公司糖产量占华侨糖厂总产量的57%,占印尼榨糖业总产量的17.1%。黄仲涵因而被称为“印尼糖王”。民国7年,他在克列贝特兴办木薯粉厂,兼生产酒精,年产量达27万担,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木薯粉厂。

为扩大业务经营,黄仲涵先后在印尼雅加达、泗水、日惹、梭罗等地,新加坡、马来亚的怡保、槟城以及荷兰鹿特丹、英国伦敦等地,设立建源贸易有限公司分行或办事处,而以新加坡与伦敦为贸易中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业务又扩大到银行、保险及航海业。他经营建源贸易有限公司长达34年之久,使该公司成为印尼华侨出入口商和批发商中最大的企业。黄氏家族成为东南亚华侨首屈一指的巨富。民国13年,建源贸易有限公司总资产约达2亿荷盾,黄仲涵被列为世界第十四位富翁。

建源贸易有限公司的发达,引起荷兰殖民者的垂涎。民国10年,荷印政府以征收“战争税”、“双重收入税”为由,要黄仲涵缴3500万荷盾的税额,同时企图以7000万荷盾的价格收购其企业。黄仲涵不愿遭受勒索,予以拒绝,愤而迁居新加坡。黄仲涵对公益事业也有较大贡献。他是三宝垄第一所华侨中学——华英中学(民国5年成立)的担保人和主要赞助者,捐献10万叻币建造新加坡华侨中学大礼堂,捐建新加坡道南学校一座3层大楼,又献出80英亩土地建设印尼武吉知马华侨中学。

黄仲涵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以“轩辕后人”名义,为辛亥革命捐款5万荷盾,为云南蔡锷护国军捐款2.5万荷盾,获国民政府颁赠一等爱国勋章和二等勋章。

民国13年(1924年)7月6日,黄仲涵病逝于新加坡,终年59岁。墓在印尼三宝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