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指心痛或作或止,久而不愈者。《辨证录·心痛门》:“人有一时心痛,倏痛倏已,一日而十数遍者,饮食无碍,昼夜不安,……乃气虚而微感寒湿之邪,邪冲心包而作痛。”治宜补气温阳,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甚或尿血。舌尖红,苔黄或白而干,脉数。治宜导赤清心。
出《本草经集注》。为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龈交。详该条。
①六腑之一。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要功能是主化物而分别清浊,它承接胃腐熟的饮食再行消化,有“受盛之腑”、“受盛之官”之称。食糜在小肠再经过消化并分别清浊,精华部分营
《疡科选粹》卷七方。黄连、黄柏各三两,赤小豆、绿豆粉各一两,紫草、寒水石、漏芦各七钱。为末,香油调搽患处,日三次。治热疮遍发,脓血赤烂;及火丹,或如火烧。
见《泉州本草》。为蚌泪之别名,详该条。
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足太阴之动脉,即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气。②经穴名。代号SP1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8寸,缝匠肌之内侧;或于血海穴直上6寸处取穴。
【介绍】:隋代医生。僧人,又名释智宣。撰有《发背论》1卷,已佚。
见清·刘士季《草本便方》。为杏叶防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