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清心条。
证名。见《证治准绳·喘》。指胃气上逆所致的气喘。《医贯·喘》:“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气逆,阳明之气下行,今逆而上行,故喘。”多因痰湿中阻,而致胃失和降。治宜和胃理气,化痰降逆,如分气紫苏饮、指迷七气
《素问》篇名。本篇论述了天地阴阳和五运六气的消长胜负关系,以及由于这些关系所造成的天地万物之间的灾害情况,古人认为可从五运的德、化、政、令的正常功能和它的太过不及的反常变化,结合星辰的出现,说明这种环
见《集验简易良方》卷一。即蟾酥丸第六方,见蟾酥丸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二。又名葡萄疔。其形黑兼紫,如水晶,故名之。皰内黑血毒水宜去之,入追毒丹;内服夺命丹加托毒之品。
①证候名。《千金要方》:“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②同脾阳虚的病机。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暑令季节,上吐下泻,多由乳食不洁,损伤肠胃;也有由外感暑湿或寒湿之邪,阻滞中焦,胃失和降,脾失运化,清浊相混而成。因乳食所伤而致者,宜消食异滞,调和胃肠,用保和丸;因
见《贵州草药》。为香茅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晚清医家。字严士,又号鞠坪。昆山(今上海市)人。少年时开始涉猎医书,后将行医心得撰成《市隐庐医学杂著》1卷(1853年刊行),另编辑有《保赤要言》(1910年刊行)等书。
指脾气散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临床表现多有胃阴虚症状,并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