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部位名。见《灵枢·肠胃》:“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俗称喉头。指在口腔之内,为饮食水谷之门,其下部与食道相连。《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对咽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咽门者,肝胆之候。若藏热
气功功法。为静功基本功种之一。在操作中强调腹式呼吸,呼吸停顿,舌体起落,意守丹田,配合默念字句等内容。常取姿势有侧卧式、仰卧式、平坐式及壮式四种。常用呼吸法有吸停呼、吸呼停、吸停吸呼三种。其意守部位以
经穴名,代号SJ1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臑髎、臑交。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阳维之会。位于肩髎与肘尖(尺骨鹰咀)连线上,肩髎直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处。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并
即医学博士。详该条。
病名。即伤食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过食作泻,名曰食泻,即胃泻也。”参见伤食泻、胃泻条。
民族医学史著作,藏名《索日曼给阔布》。德西·桑吉嘉措著于1704年。着重叙述藏医发展过程中从传说时期直至清初各个不同时期的医学发展情况。论述了医方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藏医与其他各国、各族医学系统的交
【介绍】:见王勋条。
见《药材学》。为芜荑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伤寒夹惊。《幼幼新书》:“伤寒惊搐即生涎,胃热乘虚遍体斑。颊赤口干脾受热,涎高风盛发狂言。”此证伤寒化热,热极攻冲脾胃,颊赤、口渴、发斑而见惊搐,治宜解利以定惊搐。参伤寒夹惊条。
【生卒】:九世纪【介绍】:五代时期本草学家。蜀(今四川)人。曾任蜀翰林学士。对药物品种、性味有研究,治病用药也很有经验。根据蜀统治者孟昶的要求,曾与蜀诸医士共同以《新修本草》为基础,校正增删,并加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