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临床上根据红色的深淡,结合舌苔以辨别热的部位和轻重。一般来说,深红而有黄苔为实热;鲜嫩红色为虚热;红瘦无苔为
证名。见《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详腹痛条。
经外奇穴名。出《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刺疔捷法》。位于承浆穴下方,下颌骨正中向前突起之高点处。主治头面疔疮,牙痛等。斜刺0.3~0.5寸。
骨名。又名心蔽骨、鸠尾骨。详鸠尾骨条。
病名。又称茧子。即胼胝。包括脚垫、趾垫、“疔”三类。脚垫按其生长部位和形状不同,分为月牙垫、轮垫、后垫等多种。趾垫亦分为顶趾、盖趾、夹趾、对趾等名目。疔则有垫疔和单纯性干疔之分,名称颇多,如顶趾疔、盖
病证名。因阴虚阳气上逆所致。《证治汇补·胸膈门》:“诸阳气浮,无所依从,呕咳上气,此阴虚成呕。”治宜滋阴降气。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石斛、沉香等。大便不通者,宜兼通秘结。
病证名。《世医得效方》卷十六:“白睛先赤后痒痛,泪下闭涩难开,年深则睛变成碧色,满目如凝脂,赤脉横贯,宜地黄散。”即混睛障。详该条。
肥腻浓厚的食物。长期多食,不但损伤脾胃,还会发生痰热和疮疡等病证。
疏解表邪,同解表法。详该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内伤眩晕》。又称醉头风。有虚痰眩晕、实痰眩晕、湿痰眩晕、停饮眩晕、风痰眩晕、痰火眩晕之不同。详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