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兜腮痈

兜腮痈

病名。又名兜腮喉痛。多由痰火邪毒炽盛上炎致疮痈兜腮而发。症见腮下肿甚,疼痛连及咽喉牙关开合不利,饮食吞咽受累。《增删喉科心法》:“此症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高肿红色焮痛,连及咽喉,初起寒热往来。”治宜解毒、消肿、止痛。用穿山甲当归尾、皂角刺川芎白芷升麻红花、乳香等。或普济消毒饮加减。待脓熟时以刀针刺破排脓。若成漏者,宜加人参茯苓内托之。参见喉痈条。

猜你喜欢

  • 胀论

    《灵枢经》篇名。胀病有五脏胀和六腑胀。此外尚有脉胀、肤胀之分。本篇讨论了这些胀病的发生机制、证候特征,诊断和治法,故名。

  • 崩砂疳口风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多由心脾之热内蕴,胃中腐气薰蒸所致。《咽喉经验秘传》:“舌下牙根上肿赤,口内作臖、作热,牙根渐烂;亦脱牙为患。”治宜清胃泻火、解毒。可选用三黄凉膈散、清胃散、导赤散等

  • 骈(pián 楩)产

    骈,并列或一对。骈产即双生。详该条。

  • 重强

    重,谓脏气重迭;强,谓气不和顺。指脾病不能输养四脏,出现四肢不举、九窍不通等脏气功能障碍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央土以灌四傍……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 赤痛如邪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每目痛则头亦痛,寒热交作如疟状。凡病发则目痛,目痛则病发,轻则一年数发,重则一月数发,肝肾俱虚之故。热者,内之阴虚火动,邪热也;寒者,荣卫虚,外之腠理不实而觉寒也。”本证

  • 血虚眩晕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详该条。

  • 骨蒸热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乳食失宜,积滞不化,迁延失治,蕴积成热,或大病之后,余毒未清,消耗阴液,阴液耗伤,虚火亢盛,骨受其灼,则为骨蒸。症见身体消瘦,潮热遇晚而发,盗汗心烦,或腹内有癖块,有

  • 酒疸

    五疸之一。亦称酒黄疸,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多因饮酒过度,湿热郁蒸,胆热液泄所致。《寓意草·论钱小鲁嗜酒积热之证》:“热淫内炽……,故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为酒疸

  • 灼热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发热较高,如火灼之状,手抚病人的皮肤,有灼手感觉。见于多种热性病。

  • 外吹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五。即乳痈。旧说因儿吮乳熟睡,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热乳凝结而成。实则由于吮乳熟睡致伤或咬伤乳头而感染生痈。详乳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