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K12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位于锁骨下缘,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的前支,并有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通过。主治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胸痛等。斜刺0.3~0.5寸,
见《本经逢原》。即常参,详该条。
病证名。謇,通作蹇(《韻会》)。《易经》注:“謇,难也。”“口吃难于言也。”(《广雅注》)。《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人之五藏六府,禀四时五行之气,阴阳相扶,刚柔相生,若阴阳和平,气血调适,则言语无滞,
用清热药结合解暑药治疗外感暑热的方法。临床表现头痛、身热、有汗、烦渴、小便黄赤,苔薄而黄,脉浮数等。常用药如鲜荷叶、扁豆花、青蒿、香薷、金银花、连翘、芦根、黄连等代表方如黄连香薷饮、新加香薷饮等。
【介绍】:清代医生。字履乾。陕西三原人。研究医书,间或为人治病。
综合性医书。4卷。清·刘仕廉纂辑。成书于1873年。全书采集诸家学说整理而成。卷1医学总论,论述阴阳、脏腑、诊法等;卷2~3介绍伤寒、温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症;卷4医案、十四经脉图及经穴歌、程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荷叶蒂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包括产后子宫脱出、产后子宫不收。产后下物如钵。多因宿有虚冷,产时用力过度,其气下冲所致。症见子宫脱出或伴有阴道壁下垂等。治法参见子宫脱垂条。
病证名。孕妇由于跌仆闪挫,气血逆乱,损伤胎元,以致胎动不安。症见腰腹痛坠,或阴道流血。治宜调补气血、安胎。方用胶艾汤或八珍汤。参见先兆流产、胎动不安条。
泛指伤寒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经证候,与三阳经证相对而言。三阴均属虚寒证候。太阴为肠胃虚寒证;少阴为心肾虚证;厥阴为寒热胜复,上热下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