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因胃虚或命门火衰所致的呕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胃虚作呕者,其证不一,当知所辨。若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气逆也;内无热燥者,非火证也;外无寒热者,非表邪也。无食无火而忽为
即失笑丸,见该条。
书名。明·万全撰。刊于1549年。共十种,108卷。内容包括《保命歌括》、《伤寒摘锦》、《养生四要》、《内科要诀》、《幼科发挥》、《片玉新书》、《育婴秘诀》、《痘疹心法》、《片玉痘疹》、《广嗣纪要》。
民族药著作。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卫生局药品检验所编。载彝医用药103种。以彝药名为正名,次列汉药名及其别名。主要记载彝医用药经验、识别特征和化学成分等内容。本书是建国后我国第一部彝药专著。1983年由
证名。指胸脘痞满而兼腹胀者。《张氏医通·腹满》:“此得之湿热伤脾阴,不能统血,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当理脾气,祛湿热,兼养血之剂,如枳实、黄连、炮姜、半夏、茯苓、当归、芍药、阿胶、乌梅、砂仁之
见《本草纲目》。为木槿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因痰所致的发热。《证治汇补·发热》:“痰证发热,向夜大作,天明渐止,必兼胸膈不快,恶心不食,肢倦体瘦。盖痰滞中宫阻碍升降,故恶心痞满。血无所滋,故夜分转甚。津液不化而体瘦,气血阻滞而倦怠。均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因肝经风热壅盛,以致二目睛旋转不定,与辘轳相似。类今之眼球振颤。宜疏风解热,用通肝散(《张氏医通》方)加减。
渴证之一。指吐、泻之后,津液耗伤所致的口渴症。《圣济总录》卷三十九:“霍乱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则脏气不和,上焦热,津液不足,故霍乱而烦渴也。”《症因脉治》又分为外感霍乱烦渴和内伤霍乱烦渴两种。外感霍乱
①通吭、肮。人颈的前部;喉咙。②亢进、强盛。如“阴虚阳亢”、“亢则害,承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