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陆川本草》。即犁头尖,详该条。
证名。见《赤水玄珠》卷三。指眼珠痛,参见目痛条。
指沿经络路线出现的一种感觉传导现象。参见经络感传条。
经穴名。代号SP1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腹部,当脐上3寸,旁开腹正中线3.5寸处。另说大横上2寸(《千金要方》);大横上3.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横上4寸(《针灸集成》);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夏天无之别名,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苍条鱼鳖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龙胆,详该条。
《伤寒论》方。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一两,半夏二十铢,大枣四枚,芒硝二两。先煎前七味,去滓,后入芒硝,更煮微沸,分二次服。治伤寒病少阳未解,阳明燥结,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指因风热毒邪入于手足少阳经而引起的瘰疠。其症多伴发于热毒疮疡的患儿。如头、面和颈部疮疡,则颈部出现瘰疬。轻者略有疼痛,可以自愈。重者局部红、肿、痛、热,并有显著触痛及发热
出《药性论》。为砂仁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