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产后由于瘀血入于肺经,出现咳逆气急,口鼻黑气的症状。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若瘀血入于肺,咳逆气急,口鼻黑色,或鼻中血出乃属危候,宜二味参苏饮加附子。”
【介绍】:明代医家。字济川。长兴(今浙江长兴)人。少年时曾考科举,后来改学医,专门小儿科,在当地闻名。治病不分贵贱,从不拒绝为别人看病。著有《痘疹传心录》、《慈幼心传》。
出《药性论》。即没食子,详该条。
病证名。为小儿夏季泄泻,转为慢惊风的证候。因小儿脾胃稚弱,感受暑风病邪,以致吐泻并作,重伤脾胃。故额热,肢冷,四肢抽搐,转为慢惊。治宜健脾祛暑。用四君子汤加黄连、香薷、扁豆之类。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由湿热阻滞肌肤或留于血脉而成。生于胫部,足腕处,患部痒痛相兼,破流黄水,甚则焮肿,疮面有钻眼,缠绵难愈。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发寒热。治宜清热利湿,内服消风散或三妙丸,外
病证名。指瘀血所致的心痛。《证治汇补·心痛章》:“血痛,若跌扑损伤或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时痛时止,或饮汤水下咽即呃。痛时从上而下自闻唧唧有声,搔抓无措,眠卧不稳,心下如刮,上连胸臆。乃积血
中医丛书。清谢应材(遽乔)编撰。收有谢氏所撰《咽喉论》、《谢氏医书》二种,附扬州存济堂药局膏药方。现存清刻本。
又称肝阴不足。由慢性耗损或血不养肝所致,也可因肾精不足而致肝肾阴虚。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眼干、夜盲、烦躁失眠、经闭、经少等症。治疗以养肝阴或滋养肝肾为主。因肝阴虚而不能潜阳,每引致肝阳上亢或
《圣济总录》卷二十方。炮附子、独活、天麻、桂、当归各一两,防风、川芎、丹参、草薢、菖蒲、黄芪、细辛、山茱萸、白术、菊花、牛膝(酒浸,焙)、枳壳(麸炒)、炙甘草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三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