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LI2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冲阳。属手阳明大肠经。手、足阳明之会。位于鼻唇沟内,横平鼻翼外缘中点处,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并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脉分支通过。主治鼻塞,鼻衄,鼻渊
医论著作。4卷。清·梁玉瑜传,陶保廉录。以陶问梁答形式讲述医理,共54条。内容有望闻问切及各种脉象之区别;虚损证治,尤详于吐血、衄血病源及其辨证施治;喉科证治、真假绝症之鉴别及十二经温凉补泻药物;多种
①消散。《素问·阴阳别论》:“其传为索泽。”(喻肌肉枯槁无华)。《素问·调经论》:“邪气乃索。”《景岳全书·杂证谟》:“诸脏生气,因皆消索致败,其危立见。”②取,索取。《灵枢·热病》:“索皮于肺,不得
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为诸脏之盖,百脉所朝。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常先犯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故称娇脏。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多由阳明毒火炽盛,上冲齿龈所致。症见齿龈肿起,胀痛,时有脓液流出且臭,甚或齿牙动摇欲落。治宜泻火解毒、消肿。可选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牙宣条。
《医学从众录》卷八方。乳香、防风、知母、陈皮、木通、香附各一钱,没药、川芎、甘草、当归、贝母各五分,薏苡仁、金银花、栝蒌仁各二钱,橘叶二十片。水、酒各半煎,食后服。治乳痈。
病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三。多由惊恐或劳心过度所致。症见咯出血丝或小量鲜血,胸膈隐隐牵痛,懊憹嘈杂。治宜补心养营,方如茯苓补心汤、五神汤、天门冬汤等方,以及丹参、麦冬、山药、当归、生地等药。参见失血条
《验方新编》卷四方。白矾一两,茶叶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姜汤送下。治风痰眩晕,癫疾久不愈者。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即乌贼鱼腹中墨,详该条。
【介绍】:参见郭居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