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心病证治

小儿心病证治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心主惊,故病多惊悸哭叫,手足动摇,神乱不安等。心热壮热,心胸热,口中气热,欲就冷,目上窜,目内赤,合面而睡,咬牙,欲言不能。实则发热,烦渴,叫哭,喜仰卧,惊搐。治宜清心泻热,用泻心汤导赤散。如心火亢盛,心中烦热;火扰心神,急躁惊惕,宜清心镇惊,用凉惊丸心火上炎,舌赤糜烂;火灼津伤,舌绛烦渴,宜清心生津,用导赤散合增液汤。火犯阳络血热妄行,衄血咳血,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痰火扰心心烦心悸,易惊易搐,宜豁痰宁心,用黄连温胆汤琥珀抱龙丸痰迷心窍神昏呆滞,喉中痰鸣,宜化痰开窍,用苏合香丸,或牛黄清心丸心血瘀阻,心悸肢冷,舌紫脉涩,指纹紫暗,宜活血消瘀,用丹参饮桃仁红花苏木蒲黄。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如血不养神,神不内敛,悸而易惊,脉细促而舌淡,宜养心复脉,用复脉汤。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宜育阴潜阳,用三甲复脉汤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悸少气而汗出,宜补心益气,用独参汤生脉散心阳暴脱,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用参附龙牡汤。《育婴家秘》:“心主血脉,色者血之萃,脉者心之合也,如色见红润,脉来大数者,此心气有余之象,其儿易养。”

猜你喜欢

  • 针灸经穴模型

    针灸教具名。是标示体表经络循行路线和经穴位置的人体模型。多用塑料或石膏制作。供针灸教学和临床参考之用。

  • 心痛彻背

    证名。指心痛(心前、心窝、胃脘等部位疼痛)引及背部者。除见于心痛、胃脘痛外,尚可见于胸痹等。《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 前板牙

    即门牙。详该条。

  • 阴包毒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七。又名阴包毒疮。指生于大腿内侧阴包穴之外痈。证治见大腿痈条。

  • 扶突

    经穴名。代号LI18。出《灵枢·本输》。别名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外侧,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或于人迎穴后1.5寸处取穴(《针灸甲乙经》)。另说“在气舍后一寸半”《(千金要方》);“在

  • ①皮肤。参皮毛条。②肌肤。《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

  • ①五治法之一。对于病邪深伏,临床表现复杂的病证,应求其脏腑阴阳所属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②连续不断。《灵枢·九针十二原》:“余哀其不给而属

  • 经来吊阴痛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月经来时,自觉有两条筋从阴部中吊起至两乳,疼痛难忍,身上发热。方用川楝汤(川楝子、大茴香、小茴香、猪苓、泽泻、白术、乌药、槟榔、乳香、延胡索、木香、麻黄、生姜)。临床少见。

  • 腋臭

    病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即狐臭。详该条。

  • 热淫

    淫,过甚。热气过甚,成为致病邪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