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

病证名。本症多因脾胃被水湿所侵,或过伤乳食,或外感风寒暑湿邪气,导致脾运化失常而致;也有因体质虚弱,突受惊恐,影响气机升降失调;或因多食瓜果生冷,过服寒凉之药,以致耗损元气脏腑虚寒;或因病久脾虚脾阳不运等,均可引起腹泻。临床证候分类颇多:①元·朱震亨《幼科全书》谓其证有五,即寒湿、热湿、风湿、湿伤元气下陷食积。②《婴童百问》分冷泻热泻、伤食泄、惊泄。③《古今医统》谓“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又经谓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④《证治准绳·幼科》:“论泄之原,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泄、风泄脏寒泻疳积酿泻。”⑤《幼科发挥》:“泄泻有三,寒、热、积也。”又谓:“《难经五泄之论甚详,予论大肠泻小肠泄大瘕泄,则易明。予论脾泻、肾泻,则难分晓也。”⑥《幼幼集成》:“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也。”⑦《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分伤乳食泻、中寒泄火泻惊泻脐寒泻脾虚泻、飧泻、水泄辨证应抓住病因,分清寒热虚实论治。

猜你喜欢

  • 上寒下热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一方面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热邪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②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如上有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的热证。《灵枢·刺

  • 原病集

    综合性医书。明·唐椿撰于1474年。5卷。本书共分元、亨、利、贞四类。“元类要法”又分上、下卷,为医学总论部分,分论医学习业、诊候、药性、察病、治法、经络等。“亨类钤法”、“利类钤法”各1卷,分论风、

  • 胎病潮热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九。儿在胎中,孕母曾患疟疾,或为邪热所伤,儿受其气,生后出现潮热,热来之前,身体寒战,牙关紧急。治宜调其阴阳,阴阳自和,其热自退。

  • 直挺、不灵活。《灵枢·癫狂》:“癫疾始作,先反僵。”《素问·厥论》:“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

  • 千金葳蕤汤

    即葳蕤汤第一方,见葳蕤汤条。

  • 秦王九疸散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又名九疸秦王散栀子仁(治胃疸,食多喜饮,量增半)、茜草根(治心疸,心中烦热,量增半)、葶苈子(治肾疸,唇干,量增半)、栝蒌(治脾疸,尿少而赤,量增半)、川椒、瓜蒂(治膏疸,饮少尿

  • 迴风养脏汤

    《医醇賸义》卷三方。沙参、薏苡仁各四钱,苏子一钱五分,枳壳、前胡、桑叶、白术、橘红各一钱,茯苓、贝母各二钱,荷叶蒂一枚。水煎服。治大肠咳,咳而遗矢。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9卷。清·张志聪集注。本书与《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都是张志聪和他的学生们集体撰写的。对于《内经》一书的原文作了较详细的注释。是近代流行较广的一种《内经》全注本。解放后有排印本。

  • 胞睑肿核

    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睥生痰核。详该条。

  • 洪锦斋

    【介绍】:见洪兆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