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烦

心烦

证名。出《素问·五藏生成篇》。又名烦心。指心中烦热郁闷之状。烦多属热,亦有因于寒者。可见于外感内伤多种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六经病多能见此。“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类证治裁·烦躁》:“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桂枝汤。在里而烦,宜下,承气汤。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在胸膈以上而烦,宜吐,栀豉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踡卧及下利厥逆、吐蚘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蚘用乌梅丸。”又:“如内伤阴虚火动而烦,宜生脉散生地黄熟地黄茯神枣仁。或不得卧而烦,朱砂安神丸。”

猜你喜欢

  • 热痰

    痰证之一。①指痰水与热相搏的病症。《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所生也。言阴阳否膈,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②即火

  • 贲门

    出《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之一。指胃上口。其上与食道相接。贲通奔,投向、奔凑之意。食物从此处奔入于胃,故称。

  • 华元化

    【介绍】:见华佗条。

  • 阴中伏阳

    脉阴阳相乘相伏之象。如寸部虽见沉涩而短的阴脉,但有时夹有浮滑而长的阳脉,故称。《难经·二十难》:“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 桃仁红花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三十六号益象方。桃仁(去皮尖)、红花、苏木各一钱,青皮八分,乌药四分,独活六分,白蒺藜(去刺,捣末)一钱二分。水煎服。治痧症血结不散。

  • 棕鱼

    见《本草纲目》。为棕榈花之别名,详该条。

  • 屁巴虫

    见《中药志》。为九香虫之别名,详该条。

  • 发表温经

    汗法之一。解表药与温通经脉药物并用,以散邪温经的治法。如患者平素阳虚,感受风寒,邪入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腰腿痛,手足凉,苔白,脉濡,用当归四逆汤,发表温经散寒。又如治疗少阴兼太

  • 火疮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即烧伤。详该条。

  • 丹疽

    病名。出《枕藏外科钞》。即涌泉疽,见该条。